德安县积极探索“国有林场+”联农带农新模式
九江新闻网讯(万普焱)德安县作为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示范带动主力军作用,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国有林场+”联农带农新模式,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业产业结构持续改善、林农收入持续增加,走出一条机制活、生态美、百姓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路子。
用活承包权,共建联营,“小山”变“大山”促规模
德安县对集体林地第一轮承包期不足一个林业生产经营周期的问题,制定“一乡一村、试点先行”延包方案,将集体林地统一延包30年至2067年,目前已完成839户签订延包合同,涉及宗地3664宗,面积4万余亩,发放不动产登记证书148本,为集体林地流转创造了有利必然条件。同时,为解决集体林地零星化、碎片化和综合效益不明显的问题,发挥国有林场在人才、技术、管理三方面的优势,采取林地流转、托管、联营等共建模式,将国有林场外适合经营的连片集体林地进行整合,扩大国有林场经营规模。一是推行“国有林场+乡村林场”托管模式。依托国有林场管护优势,全面梳理摸排乡村林场林权使用年限还未到期的商品林面积,将碎片化、低产低效以及乡村不会经营、不愿经营、经营不善的林地进行整合,组织签订托管协议,进行托管造林及抚育管护,实现林地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国有林场+村集体+农户”联营模式。林农只需要提供造林所需要的林地,村组牵线搭桥梁,林场出技术、出资金进行造林和管护,并承担所有风险,既解决了林场场外造林所需要的林地资源问题,又破解以往林农管理粗放、经营不当等问题,为林农吃下“定心丸”,并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目前,已完成“国有林+集体林”联营共建1.85万亩,惠及6个乡镇、16个行政村及49个村民小组,带动林农1371余户。
放活经营权,林银联动,“林上”带“林下”促产业
制定《德安县林业经营收益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德安县林权收储担保运营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德安县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工作方案(试行)》等文件,拓宽投资吸纳渠道,以彭山公益林场为依托,成立德安县博河林业有限公司,作为县级林权收储平台之一,落实林权收储事项。目前,完成集体林地收储1000余亩,国有林地转入1.2万亩,达成流转意向林地6000余亩。获代偿收储担保授信额度4亿元,发放林权抵押担保贷款18万元。发放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150余万元,发放公益林(天然商品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49万元。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林地经营优势,引导社会资本进山入林,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创新森林可持续经营方式。以义门陈旅游专线为轴,在百家山分场、红旗分场等林场布局规划13700亩用于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将聂桥镇永丰村700亩联营造林山场作为试点,实施杉木大径材培育、林下补植珍贵阔叶树种,培育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林,实现“树种珍贵化、木材大径化、结构复层化、经营持续化”,森林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大幅提升。预计到2035年,杉木胸径在40cm以上,楠木等珍贵阔叶树种胸径20cm以上,将实现经济价值850万元。二是助推林下经济发展。选择产业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珍稀苗木、中药材等,避免同质化竞争。林下种植岗梅、玄参、金樱子、天门冬等中药材面积达到2000余亩,预计产值达2000余万。打造苗木旅游一体化项目,林下种植罗汉松、紫薇、乌桕等珍贵绿化苗木600余亩,产值可达1800余万元。
激活收益权,带农联农,“大手”拉“小手”促增收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