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本兴新 云程发轫赴山海——五论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
固本,才能兴新。产业是经济之本,是生产力发展的载体。做强产业,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明确指出,要聚焦重点做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要把做强实体经济、构建体现九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和强市之要,突出科技赋能,促进数实融合,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打牢基础。
数智赋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塑造发展新优势。参天之木,必有其根。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九江现代化产业体系时,必须围绕时代所向、九江所长,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深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应用,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实现智能化升级,创新传统产业生产经营模式,推动九江石化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模具、造船等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强化技术链、延伸数据链、拉长产业链,突出补链、延链、升链、强链,引导产业集群向数字化全面转型,不断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形成九江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阵地。
科技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过去一年,九江纵深推进“三大攻坚行动”和“9610”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其中,科技创新起了关键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面前,九江要在全省工业发展征途中“争先进位”,就必须坚持科技引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推动产业更新迭代,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战略产业,为九江高质量发展赋能。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着力引育科技人才、整合科技资源、提升科研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提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水平,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坚实的支撑。
因地制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拓发展新赛道。未来产业是九江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也是九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绘就了全面改革开放的蓝图,明确了全年工作任务。我们要按照市委要求,站在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扬优挖潜,开辟未来产业试验区,塑造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关键资源的先导产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强基固本,行稳致远。抓牢抓实产业建设,事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各级各部门务必牢固树立“发展为要,实干为先”的意识,扭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牛鼻子”,全力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推动九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九江日报全媒评论员)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