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乡风留存 欢乐融洽 九江各地年俗丰富多彩

时间:2025-01-27 09:50:30 来源: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九江日报社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

据《九江市志》记载:进入腊月,各地便要准备过年。买糖果,制新衣,杀猪羊,做年粑(糕),酿春酒等,忙得不可开交,故俗称“十二忙月”。各种习俗逐渐展开,主要的有:扫尘——在每年春节前(一般为腊月廿三)进行大扫除的习俗;大扫除——据说是为不给即将上天的灶王爷带上人世间的灰尘,因为腊月廿三是送灶王爷上天之日;送灶神——腊月廿四夜,各地民间“送灶神上天”,其仪式为在灶头供设麦芽糖果品,因为麦芽糖甜,是让灶神吃了甜嘴,在玉帝前多讲好话,希望灶君能“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进入腊月,九江各地忙着切米糖。切糖有的要请师傅。煎“糖油”,必用“冬水”。若切时节气尚为冬天,则随取随用,若已过立春,所用之水,必须在立春前一日取来藏好的“冬水”。切糖时,最忌说“风”字,否则糖就酥化,切不成条块。糖油原料为砂糖和麦芽糖,“米花”则是米、花生、芝麻等。米糖,吃之酥脆,其味香甜,是农家过年必备的茶点。

近日,共青城市茶山街道湖畔社区积极开展做花灯、写春联、炸油粑等传统迎新春活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李文琪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刘家 摄)

“春联者,即桃符也”,九江人又叫对子。进入腊月,九江各地“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这便是北宋王安石《元日》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指的张贴春联年节文化之一。腊月底,九江城乡各家各户都会将用红纸写上的吉祥语,贴于大小门两侧。九江俗语“有钱无钱,贴副春联”“有吃无吃,买张红纸贴壁”,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春联的内容常常能反映出主人家的职业特点及主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除夕夜,各地风俗不同。九江人每到过年时,不管离家千里万里,都要尽一切努力往家里赶,而如此急切地回家过年的动因,往往是希望全家团聚,吃上团年饭。吃团年饭寓意着阖家团圆,故又称“合家欢”。如果有的家人未能按时赶回,都会在餐桌上留下位置,摆上一副碗筷,以象征此人已与家人团圆。团年饭上人们尽情享受丰盛的美味佳肴,但是鱼就别着急吃掉。“鱼”同“余”谐音,年年有鱼寓意“年年有余”“喜庆有余”。

在瑞昌各地,这顿团年饭既丰盛又隆重,家人大团聚,嫁出去的女儿连同女婿、外孙们,有条件的都要前来陪同老人们吃团年饭,按辈分序年龄排座次,菜、饭一般不吃完,谓之“有吃有余”。修水的习俗是年廿九过年,年饭则在年三十早上吃,早上的年饭吃的时间越长越好,有的人家要吃上两三个小时,青菜、鱼、哨子、猪头肉等是必备的菜。彭泽的团年饭基本上在年三十晚上吃,桌上的鸡和鱼两道菜,一般都原封不动地摆放着留到正月初一以后吃。在湖口的一些乡村,除了各家各户要吃团年饭外,一般一个姓氏村庄的人在年三十晚上还要到祠堂聚会吃年饭,一直聚到凌晨,叫做“完年”。九江有的地方吃团年饭时,会给狗喂食,让其饱食呼呼安睡,以免狂吠乱叫,吓着来家送福之神,保得春满乾坤福满门。

正月初一,柴桑区的青壮年男子需要向东南西北四方拜祭,俗称“拜四方”,寓四方平安之意,食饺子、面条,象征团圆与长寿,初二迎婿,初三避争。瑞昌市正月初一行“牵牛出方”,将牛牵至户外,燃香放爆,喂以精料,喻牛马兴旺,田畴丰收,勤俭老人上山伐柴,取“发财”吉兆。

湖口县正月初一至初三,禁用扫帚、倒垃圾,恐扫去财运。德安县吴山乡、爱民乡演潘公戏,演员戴樟木雕制傩面,作布帐傩戏,歌舞、武技相合,形式奇特,传承唐宋,为赣北祭祀之珍。都昌县正月初一砍柴,寓“求财”。正月十五行“散灯”,插灯墓茔,敲锣逐疫,祈年平安。修水县正月初一忌债务,恐破财失利,元宵灯火辉煌,延续新年热闹。庐山市正月初一拜年,正月初二访亲,天伦之乐弥漫。彭泽县正月初一放“开门爆”,示开门大吉,正月初七行“赶野猫”仪式,青壮年男子画面为“五猖兵马”,驱逐晦气,焚茅人以祈新春吉祥。

整个正月武宁县春节载歌载舞,采茶戏流行,曲调优美,唱腔婉转,锄山鼓伴劳动而兴,节奏铿锵,展现山地民风。九江各地礼俗繁多,各具乡土之风,展现春节风俗之丰富与多样,礼仪与娱乐交融,民情与乡风并存,蔚为一方大观。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整理)

责任编辑:

  • 共绘生态画卷

  • 产业兴旺助振兴

  • 消防夜查隐患 守护小区平安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三期项目有序推进

  • 共绘生态画卷

  • 产业兴旺助振兴

  • 消防夜查隐患 守护小区平安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三期项目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