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青阳腔

时间:2025-03-25 16:18:02 来源: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九江日报社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

阳春三月,湖口县付垅乡的春风裹挟着戏曲的悠扬旋律,萦绕在这座非遗小镇的街巷田间。3月17日和19日,记者随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团队走进付垅乡,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湖口青阳腔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见证古老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的生机。

春风拂柳青阳腔。

青阳腔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其“一唱众和、锣鼓伴奏”的高腔特色被誉为“戏曲活化石”。2006年,湖口青阳腔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一传统艺术却也面临过“被知晓却难亲近”的尴尬:虽声名远播,但完整剧目多局限于付垅乡本土演出,外界观众往往仅能在文艺汇演中欣赏零碎片段。

廊桥演绎“贵妃”醉酒。

提及青阳腔的当代传承,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3岁的付垅乡青阳腔剧团团长饶江钗是绕不开的名字,作为已故国家级传承人殷武焕的嫡传弟子,她的人生轨迹因青阳腔而改写。“我本是黄梅戏戏迷,2006年殷老师一句‘青阳腔需要年轻人’,让我一头扎进了这门艺术。”从学艺到授艺,她将二十年光阴献给了青阳腔的曲牌与唱腔。殷武焕逝世后,饶江钗毅然扛起剧团大旗,在坚守《百花记》《琵琶记》等传统剧目的同时,探索创新改编,让古老戏曲更贴近现代审美,她也完成了从黄梅戏迷到非遗守艺人的完全转型。

秀兰班的小演员在排练穆桂英挂帅。

饶江钗在指导小学生练功。

在付垅中心小学,有一间挂着“饶江钗青阳腔工作室”牌匾的教室。2017年起,这里开设的“秀兰班”,成为青阳腔传承的摇篮。每周两节的戏曲课上,孩子们从身段步法练起,稚嫩的唱腔中流淌着传统文化的基因。“娃娃们未必都成角儿,但至少要让乡音永续。”饶江钗说。七年间,数百名“小戏骨”从这里走出,其中佼佼者已能登台演绎《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选段。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会把青阳腔的火种带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排练青阳腔节目。

传承非遗。

如今的付垅乡,青阳腔既活跃于祠堂戏台,也亮相于文旅节庆,既有面向村民的惠民专场,也有融合现代舞台技术的创新剧目。这门穿越时空的艺术正以更年轻的面貌,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注脚。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李涛渊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三期项目有序推进

  • 德国游客体验春茶采摘

  • 浔南花谷全新亮相

  • 满园花香迎客来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九江城区段)三期项目有序推进

  • 德国游客体验春茶采摘

  • 浔南花谷全新亮相

  • 文明养犬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