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在行动之局长访谈】护生态优环境并举 强服务促发展同行——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南谈营商环境优化新实践
生态环境保护与营商环境优化如何同频共振?市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南给出答案:“既要守住绿水青山的底线,更要铺就企业发展的快车道!”优化营商环境是推动九江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生态环境部门既要当好“监督员”,更要做好“服务员”,市生态环境局以“环境要素精准护航、审批服务极速通达、监管执法刚柔相济”等硬举措为核心,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轻装快跑,推动生态“含绿量”与发展“含金量”双向赋能。
全市进一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动员大会召开后,全市生态环境部门立即做出反应,召开专题党委会,第一时间传达全市动员大会的相关精神,就环评效能、排污权储备交易、执法“有温度”等部署下一步工作。张南在接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专访时表示,市生态环境部门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制定了多条“干货”政策。
要素保障“好项目”,充足要素储备,推进排污权交易,开展排污权融资抵押,全力保障企业高质量项目建设环境要素资源。跑出环评“加速度”,市生态环境局成立了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专班,开展环评审批全过程帮扶,实施评估、联审、公示等环节并联式办理、一条链审批,打造全省一流环评审批营商环境品牌,对纳入“三大攻坚战”的重点项目,在材料齐全的前提下环评审批时间压缩为20日内。规范执法“少检查”,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涉企行政合规指导,开展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多头执法,取消简化管理排污许可单位自行监测检查中的抽测和比对监测。监管执法“有温情”,严格执行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四项清单,对于11种首次违法行为、25种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并动态更新完善清单,大力推行非现场、无感式执法,做到无事不扰。数据共享“减负担”,健全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免费提供环境监测数据,降低企业资金和时间成本。助力企业“修信用”,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7日内,同步送达《行政处罚信息信用修复告知书》《生态环境领域企业合规建设提示书》,帮助企业快速修复信用,指导企业合规经营。持续优化“三服务”,继续坚持“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地方”工作机制,完善主要领导现场办公、班子成员包企帮扶等制度,深入企业、项目现场办公,解决落户和发展方面存在的环境问题。
在项目环评服务上,市生态环境部门围绕“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从严把关、从优服务”十六字开展工作。以项目为中心,靠前服务,把服务工作想在前、做在前,常态化面向发改、工信、商务等部门以及工业园区、乡镇等,收集项目信息,建立项目台账,第一时间介入服务,主动进行政策解读和关键问题指导,让企业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免费共享监测数据,为企业降本增效。建立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通过收集、整理、监测、建库等方式,免费共享数据成果,目前已有610余家企业受益,节省费用839万余元,平均减少环评编制时间15天。
严守环境底线,提高环评质量。建立环评“诚信报审”“极速受理”“首送质控”机制,生态环境部门实行“极速受理”,对环评文件即来即受理的同时,对首次送审受理的环评报告即开展质量考核,切实提高环评文件质量。同时,优化整合流程,建立项目专班,实施评估、联审、公示等环节并联式办理、一条链审批,变先评估后审查为协同办理,建立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专班,既打造营商环境品牌,又赢得企业好口碑。
开年上班第一天,市生态环境局就紧锣密鼓地研究DeepSeek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依托中国电信鄱阳湖智算中心先进的算力设施,克服诸多技术难题,于2月成功搭建了DeepSeek-生态环境大模型,实现了算力与AI模型的全流程自主可控,大大缩减企业的审批时间成本。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营商环境方面,在全省率先应用智慧环保系统,实现了环境监测数据“一平台共享”,具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线上备案“一次不跑”,以及建设项目“三线一单”成果便捷查询,辅助项目选址落户等功能。借助DeepSeek强大的信息处理及深度学习能力,构建了大气多源数据分析与溯源的智能体和排污许可证 “一证式” 监管。市生态环境局还将积极推动大模型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探索数字环保专家、政务服务机器人等更多应用场景,未来将实现现有业务审核工作效率提升70%以上,环保服务数字机器人免费24小时向企业开放,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