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精心培育“低空经济” 匠心打造“天空之城”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孔颖)4月2日,记者从九江市“推动九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共青城市专场了解到,近年来,共青城市通过培育新动能、打造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闯出了一条打造低空经济的新路子,实现了在区域竞争格局中的争先进位。
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南昌发展大飞机、景德镇发展直升机、共青城发展无人机”三足鼎立的产业定位,九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江西省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创建国家级示范区的目标要求,共青城市建设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建成全省首个市场化运营的A1类通用机场、全省唯一的低空经济产业制造中心,进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2家。3月28日,又有10家低空企业集中签约共青城市。
共青城发展低空经济不是心血来潮,早在2015年,共青城市在南湖新城规划建设通航小镇,开始谋划发展通航产业。2021年9月,共青城市正式提出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来打造,制定“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
科学锚定目标。按照打造综合示范性产业园区的定位,共青城市超前规划了4.1平方公里低空经济产业园,布局“一心、两轴、四板块”(“一心”即以通用机场为核心;“两轴”即东西轴的五四大道,南北轴的航空大道;“四板块”即低空运营、低空制造、低空文旅和低空服务四大板块)。制定《关于全面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天再造共青城”的实施意见》《低空经济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确定了建设“低空经济综合示范区、低空经济产业聚集区、低空场景应用先行区、低空融合飞行样板区”和“打造全国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四区一高地发展目标。
夯实基础设施。共青城市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完善低空经济产业园的各项基础配套设施。仅用16个月就率先建成了全省标准最高、环境最美、配套最优的A1类通用机场。随后3个月就取得了机场使用许可证,刷新了机场建设和民航颁证的行业速度。快速建成了全省首个航空主题乐园,开展滑翔伞、三角翼、动力三角翼等飞行体验和培训项目,成为航空运动爱好者的打卡地;占地105亩、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无人机生产制造中心项目一期,已于2024年12月份交付使用,是全省首个为低空企业量身定制的产业园区;江西省低空经济综合服务平台硬件设施已建成,2025年上半年完成相关审批、监管网建设,正式投入使用;五四大道东延伸线、水上飞机码头、航空器检验检测中心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低空经济产业园框架全面拉开。
全力聚引产业。聚焦无人机研发制造等重点领域,共青城市加快构建了低空运营、研发、制造、文旅、服务全产业链条,大力开展产业推介和专业招商。依托专业平台和科研院所,积极推动共青城低空经济走出去,赴北、上、广、深等低空经济前沿城市举办专业推介活动,快速打开了共青城低空经济影响力和知晓度。目前,已组建江西省首支专门的低空经济产业引导基金,即共青城青云长空经济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低空企业提供资本赋能。成功签约落地东古智能(星恒长天)、江西瑞奇、中科航创、空中未来、广翼航空等12个优质项目,涵盖复合材料、电力推进器、整机制造、低空公共服务平台等上、中、下游产业。
打造低空名片。共青城市以赛会活动为抓手,积极宣传推介,迅速扩大知晓度、美誉度,快速成长为低空领域关注的焦点。先后举办开航首飞、“逐梦蓝天”主题飞行表演、长江经济带(九江·共青城)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全国航空模型公开赛、“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两届科技部无人机遥感比测等赛会活动,吸引行业大咖齐聚共青城市。刘大响、李德仁、周成虎等两院院士和行业、高校、企业领军人才共赴共青城,累计接待实地考察洽谈500多批次,“低空经济看共青”日益成为业界共识。
全面拓展应用。依托已建成的通用机场,共青城市大力开展飞行培训、空中旅游观光、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成功开通共青—庐山、庐山西海等空中旅游航线以及共青—鄂州、景德镇等机场转场训练航线,现有固定翼运动照、私照学员87人,无人机飞手、滑翔伞飞行学员超400人,飞行体验与研学超3.2万人次。共青城通用机场2024年全年可飞天数220天,飞行时长1483小时,飞行架次4400架次、转场飞行145架次,培训人数和飞行时长在全省领先。同时,开展空地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项目,建设覆盖全市的飞行服务站点,深入城市腹地,开展城市管理、应急监管、施工监管、警务巡逻、交通巡检、生态环境监管等智能巡查,提升城市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低空经济安全有序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