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文明祭扫蔚然成风:让追思更 “清明” 让传承有新意
清明时节,细雨纷飞。在公墓的入口处,不再有烟雾缭绕的纸钱堆,取而代之的是花店里精心包扎的菊花束;在乡村的墓碑前,年轻一代捧着手机,通过视频连线与远方的亲人共同完成祭扫仪式;在数字空间里,AI生成的虚拟影像正在复刻逝者的音容笑貌。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见证九江市民在“绿色、文明、环保”理念的倡导下,以更加文明、环保的形式,缅怀逝去的亲人。
以花为媒 让思念绽放在春天里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往那种烟雾缭绕、纸钱纷飞的祭祀场景已逐渐消失,清明祭扫多了一份“清明”的气息。
清晨六点,花艺师陈敏已经在工作台前忙碌,她仔细修剪着白菊的枝叶。“现在清明订单里,鲜花祭扫占了七成以上。”她指着手机里的预约记录说,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用鲜花替代鞭炮,用自然的芬芳传递哀思。
“清明祭扫是为了寄托故人的哀思,用鲜花祭扫既赏心悦目又环保,我们家已经连续好几年用鲜花祭扫了。”顾客陈坤武说。
记者采访中发现,不少花店开启了祭扫鲜花花束的热销模式,增设了白菊、黄菊等素色花卉销售区。不少顾客还会选择搭配康乃馨等花卉,以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
云端寄情,科技架起跨越时空的桥梁
九江开发区市民张伟打开某APP,为父亲的虚拟墓碑更换背景。从庐山五老峰到石钟山,他依次选择了父亲生前最爱的九江景点。“现在家族群里每年都会上传新的祭扫视频,连在美国的堂弟都能参与。”这种跨越时空的祭扫方式,让分散在各地的九江游子得以“团聚”。
作为00后新生代,明丽群目前在北京某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繁重的学业让这个来自九江的女孩已经两年未踏上返乡之路。在她的家族记忆里,清明向来是阖家团聚的重要仪式,但今年又将因学业安排与传统祭扫失之交臂。不过,网络祭扫服务为她化解了这份乡愁。“当我在虚拟陵园点燃电子香烛,看着花瓣雨飘落的数字墓碑,仿佛真的跨越了1300公里的时空距离。”明丽群轻点手机屏幕时,指尖划过的不仅是电子祭品,更是对故去亲人的绵长思念。
AI追思 让时光在数字镜像中驻足
只需一段视频或一张照片,就能通过AI技术让逝去的亲人“动”起来。记者在淘宝、拼多多、闲鱼等平台搜索“AI复活”“AI逝者复刻”等关键词,可以看到大量相关产品。主要是通过AI深度学习技术建模,让照片中的逝者动起来,并配上合成语音简单说几句话,如“我好想你”“要记得照顾好自己”等。
瑞昌市民徐新游就给记者展示了AI视频。屏幕上,父亲的虚拟形象正在讲述童年故事,语音语调与生前毫无二致。他眼眶微微发红地说:“这是AI软件通过分析父亲留下的音像资料做出来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能帮一些人完成心愿,作为情感慰藉。当然,也要提醒当事人不要过度依赖这种服务,陷在虚拟世界里。同时,要注意风险问题,市民如果购买此类服务,首先要选择有正规资质的商家,并签署保密协议,约定数据使用完后必须彻底删除。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余超 文/摄)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