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账本巧折算 惠企护绿两相宜
九江新闻网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近日,在濂溪区九江安泰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前来办理业务的车主都会收到一个环保袋和一张大气保护宣传册。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部门坚持“谁破坏,谁修复”原则,打击违法与保护生态并行,积极创新赔偿方式,通过缴纳生态修复金、补植复绿、增殖放流、劳务代偿等替代性责任修复生态环境,让违法者实现由环境损害者到环境保护者的“救赎”。
2024年11月,濂溪区九江安泰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因对冒黑烟车辆违规出具合格报告,被生态环境部门立案。调查确认后,企业被处以10万元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与以往不同的是,该企业还收到一份特殊“账单”:因污染程度较轻,经虚拟治理成本法核算,需承担不足2000元的生态修复费用。
“处罚不是终点,修复才是闭环。”濂溪区生态环境局法规负责人张吉峰介绍,经协商,该企业通过定制3000份环保袋、印制大气保护宣传手册履行赔偿义务。如今,车主办理业务时,不仅会收到这份“环保礼包”,还能参与车检知识现场问答。一名刚通过答题的车主感慨:“原来尾气超标检测作假,不仅要罚款,还要为蓝天‘补过’。”
一边是违规出具检测报告的企业被依法处罚,一边是车主在业务大厅参与环保知识问答——在九江安泰机动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这场“生态救赎”正成为环境执法的生动实践。九江市生态环境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83件,其中83件采用替代性修复,涉案金额137万元。法规宣教科科长陈娟玲解释,执法中同步启动行政处罚与生态损害赔偿程序,对主动修复者依法从轻处罚,“既有执法刚性,又给悔改空间”。
为固化改革经验,九江市正推进《九江市生态环境管理办法》立法,目前初稿已公开征求意见。该规章首次明确“替代性修复”适用情形及标准,同时要求各县区建设生态修复基地,集中开展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活动。在湖口县,某企业因非法倾倒固废,已在修复基地补种2000株树苗;在永修县,6名非法捕捞者通过增殖放流6万尾鱼苗履行修复责任。
“替代修复不是‘花钱买心安’,而是让违法者用行动偿还生态债。”陈娟玲表示,随着“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理念落地,九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探路。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