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峰会在浔召开
九江新闻网讯 4月17日-19日,由中国分析测试协会主办,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九江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协办的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峰会在九江召开,大会主题为“促进精准诊断,维护健康生活”。
来自全国各地的检验医学专家、学者、体外诊断行业企业家及从业者150余人齐聚九江,围绕标记免疫分析领域前沿研究与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推动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及体外诊断行业进一步发展。本次峰会上,九江学院附属医院输血科副主任廖伟芳博士当选“常务委员”。检验科20余名工作人员及50余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校生积极参与,聆听了专家们的精彩报告。
开幕式上,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副理事长刘虎威教授回顾了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协会的分支机构已从最初的6个扩展至近20个,指出这些分支机构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九江学院副校长雷志强立足九江“三江之口、七省通衢”的区域优势,重点介绍了九江学院医学教育的深厚底蕴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所取得的显著育人成效,并表示通过本次峰会与全国专家共探标记免疫分析领域发展新路径的期待。
大会主席、中国分析测试协会标记免疫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颜光涛对九江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学术氛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当前行业正面临精准诊断需求不断提升、国际竞争激烈等多重挑战,并呼吁“以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加强“医、研、校、企”的沟通协作,推动标记免疫分析技术惠及全民健康。
讲座环节,颜光涛作《标记免疫分析现状及趋势》报告,系统剖析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态势,表示政策引导(如“十四五”规划、集采)与新兴市场对行业的重要影响,并提出应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建议。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赵美萍教授作了题为《临床精准分子诊断新策略》的报告,分享肿瘤基因标志物检测和病原体耐药突变筛查的创新方法,并探讨了靶向药物与免疫分析的协同开发,为推动精准医学普惠化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化工大学李红梅教授在题为《大分子临床标志物检验标准化需求》的报告中,呼吁建立国际互认的标准化体系,并通过“政-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慢病检验技术的规范化发展。
刘虎威在题为《免疫质谱与蛋白生物标志物的高灵敏检测》的报告中,展示基于质谱技术的癌症标志物检测新方法,其灵敏度达国际领先水平,为单细胞组学研究开辟新路径。
18日下午,峰会设立了“临床检验”“科研课题”“新技术”三大平行会场,15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胡志坚在“临床检验”会场作了题为《小分子夹心法在原醛症精准检验中的应用》的报告,引发与会专家对罕见病诊断技术的深入讨论。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普门杯”首届标记免疫技术知识竞赛,吸引了众多来自医院、高校等不同领域的与会者参与。经过前期的多轮激烈比拼,九江学院附属医院检验科何媛脱颖而出成功入围决赛,并最终荣获“优秀奖”。
闭幕式上,颜光涛对全体参会来宾表示感谢,并称赞会务组、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以及各位志愿者等幕后工作者们的辛勤付出,让大家感受到了九江的热情与活力。胡志坚表示,此次峰会必将极大地推动九江在标记免疫分析领域的发展,医院将以此次峰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免疫标记学科平台的建设,拓展育人路径,并致力于与全国检验专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为保证会议的高效运行,九江学院医学检验专业师生组成志愿者团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医院检验科主任徐炜表示,九江学院附属医院师生秉持“以服务学术、助力创新”为宗旨,通过志愿服务不仅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更以“零延误、零疏漏”的服务标准充分展现了九江学院的育人成果。通过聆听报告和与专家近距离接触,同学们深化了对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强化了专业自信,激发了探索精神。(九江学院附属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