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台”精彩】林哲纬:青春铸精度 匠心绽赣鄱
编者按:庐山连两岸,长江诉亲情。近年来,一批批台湾青年跨越海峡,在九江这片热土上扎根奋斗、逐梦前行。即日起,《九江日报》推出“九江‘台’精彩”专栏,深入探寻台湾青年在九江成长的精彩故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两岸青年携手共进、并肩奋进的生动实践,吸引更多台湾青年积极投身于九江发展浪潮之中,为九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在德安县丰林工业新区,7.5万平方米的智慧车间里,一位带着台湾口音的“80后”青年工程师正俯身校准设备参数。他身后,高速引拔设备正以0.01毫米级精度锻造“工业骨骼”,如同雕琢艺术品般精细。作为彰沅金属第三代传承人,林哲纬以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赣鄱大地书写着新时代工匠传奇。
翻开林氏家族的投资版图,从祖父辈1995年首次在深圳投资办厂到在德安县设立首条标准化钢棒线材生产线,从父亲深耕精密钢材贸易到林哲纬掌舵智能化制造基地,30载时光见证了两岸产业血脉的深度交融。2010年,林哲纬从东京亚细亚大学学成归来,这个曾在伊藤洋华堂、新日铁等日企淬炼的年轻人,毅然选择从彰沅金属制品(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助岗位开启传承之路。
“27岁那年,我让企业单月亏损20万元。”谈及成长之痛,林哲纬仍清晰记得那次报价失误后父亲的教诲,“摔在平地上是学费,摔在悬崖边就是劫难。”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他悟透“精益管理”的真谛,更锻造出将理论厚度转化为产业高度的能力。
带着“要做就做到极致”的信念,2018年,林哲纬在德安开启破局之战:8个月建成全省最大单体智能工厂,1年创下2亿元营收奇迹。当业界还在追赶日韩技术时,他率先将5G+CPS智能系统植入生产线,以高出同行20%的效率,让国产钢材挺进京瓷、理光等世界500强供应链。从华为5G基站到宝马新能源车架,从格力压缩机到西门子精密元件,60%国内市场占有率背后,是“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的惊艳跨越。
“员工是流淌在企业里的热血。”林哲纬不仅在生产经营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十分重视企业的人文关怀。他构建了“高薪引才、技术育才、暖心留才”的人才生态,让70余个家庭获得了理想的收入,助力30余名技术骨干实现了职业跨越,使传统制造业在机械臂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耦合中焕发出温暖的人性光辉。
如今,这位荣获“九江市优秀青年”称号、手握三项县级工业大奖的“新德安人”,正谋划着更大的发展蓝图。他计划投资1.2亿元打造金属智造产业园,吸引10家上下游企业落户,构建两岸融合的产业共同体。林哲纬坚信“每个螺丝都要拧进民族复兴的伟业中”,站在赣台经贸交流的新起点上,他期待用金属的铿锵之声,奏响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强音,为两岸产业的深度合作与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沈明杰)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