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女神”刘青:焊枪为“针”绣出中国质量
央广网南昌4月30日消息(记者刘培俊)四月的江风裹挟着焊花的气息,在江西九江长江之畔的焊接车间里,刘青正俯身调整着焊枪参数。她身后,大桥钢梁如同银色巨龙横卧天堑,焊缝处细密的鱼鳞纹在阳光下泛着冷冽光芒。这位被誉为“焊接女神”的电焊特级技师,用20年淬火时光,在钢铁缝隙间编织着百年工程的“安全密码”。
倾注热爱 勇做桥梁焊接“铁娘子”
2005年夏,中铁九桥焊接车间里,18岁的刘青正半蹲在40℃的钢板上苦练仰焊。焊枪喷出的蓝焰灼烤面颊,汗水在工服上洇出盐渍。
“小刘,设备管理员岗位还空着呢,不用天天吃这份苦。”工段长第三次驻足劝说。
她摘下面罩,被汗水浸湿的刘海下,眼睛亮得像淬过火的钢:“您看这焊缝,像不像奶奶缝的百褶裙?”钢板接缝处,鱼鳞纹均匀密布,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这是她连续3个月加练的成果。下班后,她就用废钢板反复模拟不同角度焊接,膝盖处的布料早已磨出破洞。
安九铁路鳊鱼洲长江大桥的钢铁巨龙在刘青(左二)手中完美合龙(央广网发 中铁九桥供图)
2017年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施工中,她站立在钢管桩内部焊接接缝,焊渣钻进她的衣领,在后颈烫出串串水泡,灼伤着她的身体。当最后1米焊缝完成,她突然栽倒在钢板上——持续4小时的高强度作业让身体严重脱水。被同事扶起时,她还在喃喃:“超声波检测……焊缝一次合格率必须达到100%。”
凭借近乎偏执的严谨,她首创“定制化焊接”技术,将电流、电压等参数精确至个位数,如同为钢铁“量体裁衣”。20年间参与50余座桥梁建设,焊缝总长可绕北京五环三圈,探伤合格率达99.5%。凭借全国焊接技术比武前列的成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焊接女神”。
扎根一线 破解关键技术难题
影响焊接合格率的因素很多,常常面临条件艰苦、难关重重等挑战,她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视突破挑战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身处一线,努力铸造“滴水不漏”的焊接奇迹。
2017年寒冬,沪苏通长江大桥施工现场刮着7级江风。为获取最真实数据,刘青单膝蹲在零下4℃的钢梁上反复实验,睫毛结满冰霜,手指却稳如磐石。Q500qE级钢在低温下极易开裂,第40次实验失败时,徒弟小陈声音发颤:“师父,要不换材料吧?”她斩钉截铁:“桥梁寿命是120年,不能给子孙留隐患。”
刘青在车间忙着焊接(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她裹着军大衣在临时板房翻遍技术手册,经反复实验,最终采用刚性固定法和反变形焊接工艺攻克技术难关,确保了后期钢牛腿焊接任务高质量完成,助力大桥斩获“杰出桥梁结构奖”。
这种在极限中抠细节的作风,在雅万高铁建设中更显锋芒。她带领团队攻克印尼地震带难题,通过反复测算提出全新焊接标准,拿出了详细的焊接参数和操作规范,提升大桥抗震能力,最终现场焊接质量远高于设计标准。项目总工看着探伤报告感叹:“这不是焊接,是给地震带绣个护身符。”
从冰霜覆盖的钢梁到太平洋地震带,她用焊枪在钢铁缝隙间编织着百年工程的安全密码。
榜样力量 锻造能打善战的人才队伍
她以出神入化的焊接技艺,将严苛标准下的焊缝锻造成滴水不漏的“金钟罩”,用“精益求精”的匠心在钢铁丛林中树立起行业丰碑。她带领团队创下焊接零缺陷的行业奇迹,所参建工程斩获10项“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鲁班奖等殊荣,培养出多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刘青传授徒弟焊接技术(央广网记者 刘培俊 摄)
20年间,她率队攻破10项重大技术堡垒,斩获3枚专利金钥,9项工艺微创新迸发燎原之势,累计为行业节省逾2200万元真金白银。身披江西省青联委员战袍,她年均培育100名焊接新星,匠心建言擘画人才蓝图。那篇讲述质量坚守的《最后一米焊缝》,如星火燎原般传遍苏浙皖赣沪。
高温的车间让刘青汗流浃背(央广网发 中铁九桥供图)
2021年盛夏,她在长江天堑上点燃决胜焊花,安九铁路鳊鱼洲长江大桥的钢铁巨龙在她手中完美合龙,璀璨弧光勾勒出新时代奋斗者的铿锵剪影。每一次焊枪轻舞绽放的银花,都在诉说“钢铁玫瑰”的灼灼风华。
4月30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暨新时代青年先锋奖评选结果揭晓,刘青荣获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五一”国际劳动节临近,刘青放弃休息,俯身拾起焊枪,蓝色火焰在钢板上绣出鱼鳞纹,璀璨弧光中,新时代工匠群像的轮廓愈发清晰。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