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武宁县:聚力做实三篇文章 绘就富民兴村画卷
高山茶园里,茶农指尖翻飞采撷新绿;电商直播间,“90后”村支书热情推介山货;强村公司内,资源整合的引擎轰鸣作响……近年来,武宁县聚力做实“头雁领航、产业筑基、服务赋能”三篇文章,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池春水”,蹚出了一条组织优、产业兴、集体强、群众富的振兴新路。
做实“头雁领航”文章,锻造强村富民“主心骨”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武宁县将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强基之本,坚持“选优育强、严管厚爱”,打造了一支敢闯敢干、善作善成的乡村振兴“铁军”。一是严把关口选“头雁”。注重从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中选拔“领头雁”,一批年轻化、专业化的“头雁”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航者”。澧溪镇澧溪村党支部书记杨淡生把产业建进景区,活用莲田与河道,村集体经济连续两年超百万元。石门楼镇田铺村党支部书记胡庆华带领村民发展黄尾乌鸡养殖,村集体经济收入即将突破百万元……二是多维赋能育“能人”。实施“头雁培育工程”,采取“导师帮带”“擂台比武”等举措,锻造干部“硬本领”。2024年,全县组织村“两委”干部及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训800余人次。其中,通过“导师帮带”走上支书岗位的“95后”龚循梁,带领吴湾村成立农技合作社,2024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5万元,成为“头雁”带富的鲜活注脚。三是动态管理激“活力”。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调整退出的办法》,建立“四个负面清单”,结合村级班子星级评定,对不作为、乱作为和村集体经济发展长期得不到改观的村党组织书记及时调整退出。2024年以来,优化调整村党组织书记86人。同时,规范村干部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让他们“有奔头、有干劲”。
做实“产业筑基”文章,结出强村富民“幸福果”
产业兴则乡村兴。武宁县以强村公司为抓手,以扶持资金为杠杆,以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蝶变。强村公司“聚沙成塔”。打破“单村作战”瓶颈组建强村公司,通过入股经营、合作开发等方式发展来料加工、农业种养等产业。鲁溪镇富兴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整合15个村部分集体资产,从事资产出租、劳务服务、物业管理等多领域经营,实现“握指成拳”的倍增效应。多元资金“精准滴灌”。统筹各级乡村振兴项目50余个,资金5000余万元,靶向扶持薄弱村,惠及村民超万人。尧山村结合九岭山自然资源优势开辟高山大米种植加工,优质大米畅销县内外;北湾村林下掘“金”,万亩樱花常年吸引网红打卡,连续四年被央视点赞。直播带货“破圈出山”。东山村“80后”博士支书谭翊泉把流量变成“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2024年销售柑橘、竹笋等农产品300万元;坑背村“90后”支书柯善贵化身“带货达人”,仅半年就销售白茶、辣椒等农产品67万元,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如今,“支书带货”已成为武宁特色,2024年全县电商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山乡“土味”借网出圈。
做实“服务赋能”文章,释放强村富民“内动力”
服务是发展的保障。武宁县以政策驱动、人才支撑、特派员帮扶为抓手,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为集体经济注入持久动能。特派员“一线破题”。先后选派46名乡村振兴特派员带项目下乡指导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支持他们积极发挥经验、技术、人脉优势,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超800万元帮助帮扶村发展产业。源口村特派员推动建设冷链配送中心,帮助村年增收10万元;双溪村特派员助力雷竹合作社发展,带动20户农户年增收近万元。政策包“精准护航”。出台《武宁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示范引领培优提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构建“县总规、乡规划、村计划”体系。新宁镇竹湾村以“强村带弱村”方式,与宋家村合建冷链冻库服务园区企业,年经营性收入新增55万元;大洞乡畈上村联合鲁桥村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3万元。一批批“以强带弱”“跨村联办”示范点的施行,使得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村级发展后劲十足。人才库“厚植沃土”。实施“百名博士回乡”“千名优才入库”计划,引导50余名乡贤、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同时,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让人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石渡乡新丰村“田专家”开发育秧产业,年销售额25万元;清江乡汉桥村“土秀才”推广“棉花—小麦”轮作,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从“资源沉睡”到“产业沸腾”,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武宁县以党建引领破题,以“三篇文章”作答,让乡村振兴“春水”长流不息,书写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精彩篇章。
(张 群)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