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瑞昌市:从服务“窗口”走进群众“心口”

时间:2025-05-16 14:18:59 来源: 九江日报

近年来,瑞昌市通过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体系,将治理触角延伸至街头巷尾,让服务温度直抵群众心坎。从“街长制”的深耕细作到“数智赛湖”的科技赋能,一个个生动实践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街长制”:老城改造的民生密码

夜色中的望仙桥社区小巷内灯火通明,20余位居民代表与街道、社区干部围坐成圈。“辖区内道路破损严重,下雨之后泥泞不堪,需要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在小广场加装凉亭和长椅,给老人们改造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这场持续三小时的“小巷夜谈”,记录了2347户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的殷切期盼。

作为瑞昌城区历史最久的社区,望仙桥承载着7条百年街巷的沧桑。居住环境脏乱、道路破损坑洼、停车位紧缺等“老年病”,让6456名常住居民的幸福感打了“折扣”。2023年初启动的“旧城改造”,为困局带来转机,但“改什么、怎么改、改后怎么管”等一系列的问题一直是摆在党委、政府面前的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湓城街道组建30人专项工作组,7位资深社区老书记化身“街长”,各自认领一条街巷,建立“街长为龙头,干群共商议”的工作机制,探索“街长制”微治理模式。改造方案实行“三上三下”:干部上门走访、意见上墙公示、问题上报专班,再带着方案下社区、下工地、下家门。“街长”柯元女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300余件居民诉求。通过合并同类项、分级处置法,210个改造难点被逐个击破。施工队创新采用“错时分区”作业,既保证工程进度,又最大限度减少扰民。

如今穿行在改造后的老街区,智能化停车系统化解“抢位大战”,透水砖铺就的慢行步道点缀着休憩座椅,古色古香的凉亭里时常传来欢声笑语。这场“由民做主”的改造实践,让老城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蜕变重生。

“铜心驿站”:15分钟幸福圈

走进三贤社区南水中央公园的“铜心驿站”,热闹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不少居民正在看书聊天下棋。约100平方米的小站内多功能会议室、图书阅览室、休闲活动室等一应俱全,还配备了休闲桌椅、免费热水、急救药箱、雨伞等物品,为小区居民、附近群众、环卫工人等提供便民服务。说起小区“铜心驿站”,南水中央公园小区居民们纷纷赞不绝口:“下楼就能到,办事就在家门口,真的很方便!”

近年来,瑞昌市创新构建的“中心+站点”党群服务矩阵,将党群服务半径缩短至15分钟。通过盘活闲置房产、整合现有空间,共建设16个“铜心驿站”。社区工作者轮值驻守,水电费代缴、政策咨询等23项服务事项清单公示上墙,特殊群体还能预约上门服务。

在桂林桥社区,“银发课堂”每周开讲智能手机使用;瀼溪河社区的服务站变身“四点半课堂”,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这些“小而美”的服务站点,用看得见的改变诠释着“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的治理初心。

“数智赛湖”:云端治理新模式

“祥民社区3栋2单元下水道堵塞,请立即处置。”赛湖街道指挥中心大屏实时跳动着群众通过“共享赛湖”APP提交的诉求。网格员黄芸手机响起提示音,15分钟内便带着维修人员赶到现场。这个融合大数据与AI识别的智慧平台,正重新定义基层治理的时空维度。

作为数字治理试验田,赛湖街道打造“1+2+N”云平台系统:1个智慧大脑统筹调度,居民端与管理端APP双轮驱动,N个应用场景覆盖民生全领域。高空瞭望摄像头自动识别焚烧秸秆,无人机遥感低空巡检,1.2万注册用户成为“云端网格员”。同时建立“三警三员”“志愿夜巡”等巡查模式,利用“人防+技防”,助力秸秆禁烧、“两违”管控、防溺水巡查等,构建覆盖全域的基层治理感应网络。

当科技赋能遇见治理温度,催生的是几何级效能提升,实现群众随时随地“点菜”,街道社区及时即刻“上菜”,第一时间响应和解决群众反映的事件。结合“网格民情恳谈会”与社区微法庭,98%的诉求解决在萌芽状态,让安全网越织越密,民心桥越筑越牢。

从“街长制”到“数智赛湖”,瑞昌市的基层治理实践彰显着“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智慧。瑞昌市正以这些创新实践为样板,全域推进“一社一品”创建工程,让更多治理创新在群众身边开花结果。

(任新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