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青”聚力 向江图强】青春筑梦攀“技术珠峰” 匠心攻关创产业传奇 ——记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第三代国产芳烃技术科创团队

时间:2025-05-16 14:13:37 来源: 九江日报

经历40余年、几代石化人接续攻坚,中国石化于2013年成功开发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2022年6月,中国石化第三代芳烃成套技术首套工业应用装置——九江石化89万吨/年芳烃联合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产品,标志着我国芳烃成套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石化工业的广袤版图中,芳烃技术宛如一座巍峨的“珠峰”,矗立在行业的巅峰。其产品作为众多国民经济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化工原料,不仅是化纤布料的分子骨架,更是点亮电子屏幕的荧光载体,然而,曾经成套技术却长期被西方攥在手中。2019年7月,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第三代国产芳烃技术科创团队怀揣着“端牢能源饭碗”的使命,向着这座“技术高峰”发起了无畏冲锋。这支由137人组成、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团队,从此踏上了一段充满挑战与奇迹的征程。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应用,犹如完成一场艰难的“三级跳”,而最后一跳——应用环节,更是决定成败的关键。芳烃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团队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全新的挑战,需要他们逐个击破——

吸附塔是芳烃装置的核心,其内件安装与吸附剂填装堪称“禁区”。价值3亿元的吸附剂对湿度极为敏感,为保障内件安装与吸附剂填装不受当地冬季多雨的气候条件影响,团队成员们创新搭建防雨工棚,实施“装剂不下雨”策略,全程用净化风保护,确保吸附剂零失活。

面对17层格栅安装需要连续35天无尘作业的严苛挑战,团队日夜奋战,首创“旁站式监护+五方联检”模式,将单层焊接时间从36小时压缩至20小时,最终实现“零返工”,创下国内单塔装剂用时最短纪录。

1600吨的1号二甲苯塔吊装,受限于场地狭小、缺乏大型码头等因素吊装困难,团队以毫米级精度分段运输、异地组对,创新采用“门式吊机主吊+大吊车溜尾”方案,实现5段筒体精准组对,塔器垂直度偏差仅0.5‰。这一出色的成果,赢得了一众专家的高度赞誉。

.......

经过20个月的不懈努力,2022年该装置提前22天投产,PX产品纯度达99.7%的国际顶尖水准,年节约专利费15亿元。这一突破,让中国产业链从此流淌着自主科技的血脉。

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第三代芳烃技术实现了“三降三升”的重大突破:能耗相较于国际先进水平降低了30%,对二甲苯纯度提升至99.9%,单位产品碳排放减少20%。装置采用热联合集成技术,每年可回收余热相当于2.4万吨标煤;吸附分离单元创新应用径向床层设计,吸附剂利用率提升15%。这套“中国方案”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芳烃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团队还将低碳理念深度融入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他们打造了13个质量样板示范区,树立了行业标杆;采用“4+1”保温模式,让塔器不仅节能,更闪耀着金属光泽;消防泵房外管线采用黄褐双色标识,接地线弯曲弧度精确到5厘米。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团队成员们同样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青春力量:面对技术攻坚,团队连续35天驻守吸附塔,制定《装剂操作手册》21版;首创“首件样板引路制”,推动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6%;“吊装突击队”在零下5℃的寒风中创下单日吊装12台设备的行业纪录;通过200余项技术优化,于51天完成基础设计审查。

在团队发展过程中,他们采取“导师带徒”机制培养出48名技术骨干,孵化出9项国家专利。他们开发的“智慧工地”系统,实现了20万平方米作业区安全监控全覆盖,成功规避风险隐患132项。此外,团队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钢铁装置转化为年接待超万人次的生态教育课堂,构建起“炼油-芳烃-PET”全产业链,如同精密齿轮组驱动纺织服装、新材料等七大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蝶变。

如今,中石化九江分公司第三代国产芳烃技术科创团队正以“攀登者”的姿态,不断开拓创新。他们的国产化新技术沿着“一带一路”输出应用,在国际标准制定中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从跟跑到领跑,这群石化青年用沾满油污的双手,托举起工业转型的朝阳,续写着新时代的产业传奇。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黄梦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