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
鄱阳湖生态科技城。
瑞昌核物理应用研究院。
全市科技大会。
长江经济带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九江)科技成果在线对接会。
市科技局与12家银行签订“科贷通”合作协议
九江共青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全球最大国内首艘万吨级远洋通信海缆铺设船“龙吟9”号。
九江德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揭榜挂帅项目:九江七所精密机电科技有限公司“高效玻纤空滤元件自动装配与封装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九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科技助力水产产业现场。
揭榜挂帅项目:中铁九桥工程有限公司“钢桥领域U肋板激光复合焊接成套装备及产业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绿色发展,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全市主要科技指标稳步提升,重点科技工作不断突破,创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引擎。
引领科技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制定出台了《九江市委、市政府关于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举措》《九江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科技助力高质量打造区域制造业中心攻坚行动十五条措施》《科技助力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工作十条举措》,以及《九江市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等全部纳入政策资助范围,仅2024年就兑现落实政策奖励5000多万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多领域协同,科技体制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市科技局联合人民银行九江市分行、市财政局等5部门印发《九江市科贷通管理与促进办法(试行)》,与12家银行签订“科贷通”合作协议。2024年共为112家科技企业发放“科贷通”贷款129笔,贷款额3.80亿元,全市累计贷款13.87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同时,通过参与和筹办一系列规格高、影响大的科研交流活动,举办层次高、规模大的全市科技大会等,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科技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
市科技局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资源合作,与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监局、市气象局等9家单位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在多领域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推广,促进多部门、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立项实施“科技+”项目300项。持续推进科技系统“放管服”改革,“一窗式”受理科技业务,2024年通过“惠企通”平台兑付财政资金575万元直达科技企业。
培育创新主体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打造创新发展“生力军”,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强攻行动,采取孵化育苗、协同护苗、精准扶苗和定点壮苗措施,通过优化政策激励作用,紧盯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加计扣除企业和拥有专利企业三个关键要素培育创新主体,聚焦企业需求开展全方位辅导,突出质量靠前申报服务,落实要求协同审核推荐,扎实做好全市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加速壮大全市科技企业集群规模。2024年,我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775家(全省第三);获批科技领军及入库企业6家(全省第二),其中天赐高新入选科技领军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获批种子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5家(全省第一);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80家(全省第三),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812家(全省第四),均创历史新高。
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目标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求,抢抓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和省实验室组建、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的机遇,积极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基地(分中心)落地,通过引进合作共建和发挥九江籍高层次人才作用,落地建设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武宁基地和城市水环境与水资源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业大学)九江分中心2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扩充了国家级“头雁队”;积极推动彭泽天红核科技参与核技术应用省实验室组建,精准指导九江学院、中船九江、德福科技等单位牵头或参与省重点实验室组建,全市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1家(全省第三);新获批省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1家(全省3家),提升了省级“主力队”;加快我市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聚焦我市“9610”重点产业链需求,加大市重点实验室培育和组建力度,布局建设具有九江特色的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2024年共培育认定市级科创平台载体73家,兑现奖补资金1510万元,做强了市级“后备队”。
致力创新团队和人才引育,打造聚才“强磁场”。聚焦产业所需、市场所求和发展所向,市科技局认真落实“九江人才20条”,大力实施“浔城英才”计划,体系化出台科技人才有关政策文件9个,在全省率先出台科技创新平台载体(人才)认定管理和奖励等一整套政策措施,强化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赋能作用,重点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领军团队和人才。2024年全年入选国家有关人才计划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入选省“赣鄱英才计划”1人、入选省科技创业人才团队1个,入选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1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科技人才1人;培育认定市“人才(研发)飞地”16家,累计达到26家。
为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我市还出台了《九江市高校科研人才服务科技型企业实施办法》,以解决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组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双向”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引进或者柔性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推动技术攻关和项目引入。九江学院先后有4名教授、博士兼职江西博莱大药厂有限公司,入驻企校共建博正生物科技产业研究院,带领企业团队先后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兽药检测资质、农业农村部兽药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资质,填补了我省动物保健领域第三方机构空白。截至目前,已有41名高校科研人才服务37家科技型企业,共补助人才经费122.7万元。
释放创新动能 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强创新驱动力。坚持把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作为科技工作的“头号工程”,实行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培训指导、加大奖补等机制。市领导多次召开推进会、专题分析会,对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进行部署。市本级在每年安排500万元研发奖励基础上,统筹新增610万元,总计安排1110万元专项经费对研发投入进行奖补,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基础研究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撬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为提高各类创新企业数量和质量,提升我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市县科技、统计、工信等部门加强联动,针对现有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开展调研,建立“一企一档”,开展科技帮扶,直奔企业“面对面”指导服务,宣传研发投入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62.5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63%,同比提高0.14百分点,实现总量和占比双提升。
加大重大项目实施力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围绕“9610”工程和“制造业攻坚行动”部署,组织实施市级“揭榜挂帅”等科技专项,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24年,我市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39项,资金807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资金566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21项,资金7510万元。立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43项,其中,科技重大专项“揭榜挂帅”项目13项,支持金额1300万元,撬动企业研发投入1.3亿元。同时,2024年增设定向委托项目、科技成果熟化项目,有效提升我市省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能力和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活力。
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动成果转化提档加速。市科技局贯彻落实全省“1+M+N”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部署,坚持“合作共建、以我为主”,积极引入湖北技交所(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专业力量,合作共建九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九江分中心),打造科技成果对接转化“一站式”“全链条”平台。今年1~5月,市科技局举办了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业务培训班,以及“九创融荟·技转专家企业行”活动3次、科技成果线下对接专场活动1场,累计征集全市企业技术需求234项、优质成果38项、上门服务企业42家,精准匹配和推送科技成果103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13项,签订了技术合作意向书5项。与此同时,实施市级重大科技成果熟化与工程化研究项目,鼓励企业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实施,协同推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涌现出中船九江“新型清洁能源双燃料锅炉”、中铁五公司“装配式桥梁”、中铁九桥“步履式架梁起重机”、德福科技“4.5微米锂电铜箔”、如洋精密“量子通信跟踪转台”、江西汉可“热丝CVD技术高效晶硅装备”等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314亿元,总量全省第三,增幅全省第二。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制胜未来。我市正聚焦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强省和科技强市目标,围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实施“三大攻坚行动”部署,对标全省科技兴赣六大行动要求,深入实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八大行动,努力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持续强化创新引领,不断激发创新创造强大动能,让科技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九江篇章增光添彩。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陈 芳)
责任编辑:
一审:
二审:
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