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规模从10只到10万只!周小明“弯曲的身体”活出“不屈的人生”

时间:2025-05-23 10:46:04 来源: 九江日报

养殖规模从10只到10万只!

周小明“弯曲的身体”活出“不屈的人生”

从10只到1000只,从1000只到10万只,建设翻毛鸡产业化基地……16岁罹患“不死的癌症”落下终身残疾,背部与下半身弯成90度,只能半蹲着艰难行走;41年来,在与病魔抗争的同时,他从未停止学习和思考,用三个清晰的“十年计划”诠释着生命的奇迹与自强,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和身残志坚的励志典型。他,就是湖口县流泗镇竹涧村残疾人周小明。

“我当初的目标是花十年时间,使养殖规模从10只发展到1000只。那时我一边上函授班学习养殖技术,一边实践摸索。第一次10只,第二次20只,第三次50只,都失败了。”回忆起创业初期的艰辛,周小明的话语里满是辛酸。面对亲友们的劝阻,他依然选择坚持。终于,在第四次试验中,100只幼苗养活了67只,虽然成活率还不高,但总算看到了希望。就这样,他边学边干,不断改进方法,到2003年,周小明的养殖规模终于达到了1000只,完成了第一个十年计划。

进入第二个十年,周小明给自己定下了“科技赋能”的目标。为了打开市场,他利用网络跟踪行业动态,慢慢搭建起稳定的销售渠道,并在基地引进自动化喂养设备,实现机械化养殖。同时,建立完整的防控体系,显著降低了鸡群死亡率。“这些措施让基地养殖规模在十年间实现了近百倍的增长,到2013年突破了10万只。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和现代化管理才是规模化养殖的核心竞争力。”周小明告诉记者。

在创业的第三个十年中,周小明将发展目标转向翻毛鸡产业化基地建设。

“当时我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了品种选育上。那时候整天泡在鸡舍里,对几十个翻毛鸡品种进行反复筛选、配种试验。记得当时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饲料配比,我做了上百次试验,光是记录本就写满了十几本。”周小明说,经过反复试验比较,最终建立了稳定的优质种源库,为后续规模化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到了2017年,他又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技术攻关上,从饲料配方的优化调整,到疫病防控方案的制定,再到特色饲养管理规程的建立,翻毛鸡成活率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周小明还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公司统一提供种苗、饲料和技术指导,农户负责分散养殖,最后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这种模式不仅让他的养殖规模快速扩大,还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增收致富。通过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既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又实现了规模效益的最大化,为翻毛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科技引领发展”,再到“打造特色产业”,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但正是清晰的规划和持之以恒的执行,让周小明从一个养殖门外汉成长为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带着更多乡亲一起致富,用行动证明只要肯坚持、有方法,残缺的身体也能撑起一片事业的蓝天。

(胡 融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朱曦薇)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