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铸心铸城!二论九江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时间:2025-05-26 10:10:04 来源: 九江日报

信仰——铸心铸城

——二论九江荣膺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九江日报评论员

一座城市,恰似一个挺立的人,外在风貌固然直观可感,然而,真正撑起其风骨、决定其高度的,是内在的精神“脊梁”。这根“脊梁”,就是信仰。信仰,绝非抽象的概念,它是追梦途中矢志不渝的决心,是筑梦进程中持之以恒的恒心,更是圆梦时刻满怀豪情的信心!

今天,当我们手捧这沉甸甸的全国文明城市奖牌,怎能不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信仰宛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指引着九江在创文征程中不断奋进。

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根基

一座城市,究竟依靠什么凝聚起众志成城、昂首前行的强大合力?九江给出了坚定而有力的答案——思想伟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创建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入守正创新、提质增效的全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不仅蕴含着深邃的理论内涵,更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为城市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将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及时将学习内容纳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通过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深入的理论研讨、创新主题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促使理论学习不断走深、走实、走心。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九江构建了7011个文明实践点(基地、广场),出台18条文明实践活动创新举措,开展5300余场次志愿服务系列活动,组建6191支文明实践队伍,吸引70.64万人加入文明实践志愿者行列。这些积极探索充分证明,只要以新思想培根铸魂,以新风尚引领时代新风,就能走出一条具有九江特色的文明实践新路径。

一场场生动的理论宣讲、一次次深入的学习研讨、一堂堂精彩的现场教学,从“关键少数”延伸到“绝大多数”,从党员群体拓展到广大群众,从农村到社区,从机关到校园,从线上到线下,思想伟力持续释放澎湃动能,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为创文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在红色传承中厚植信仰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精神坐标如同星辰般永恒闪耀。

1998年的夏天,一场大洪水肆虐大半个中国。面对滔滔洪水,军民干群团结一心,同洪水进行殊死搏斗。在这场伟大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大江奔涌,抗洪精神接续传承。九江人深知,抗洪斗争中形成的伟大抗洪精神,并非只是在与洪水斗争时才会发生作用,它激励着我们在面对任何艰难险阻时,都能同舟共济、团结奋斗、勇往直前。

伟大抗洪精神,不仅是九江城市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城市变迁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激励着全市上下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背后,凝聚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合力,激发着“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担当魄力,鼓足着“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奋进动力。时光荏苒,融入九江人血脉的抗洪精神却历久弥新,愈发彰显出其深厚的底蕴与时代价值。

实践充分证明,正是全市人民将抗洪精神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城市求新思变的精神源头、市民精神家园的鲜明坐标,推动九江城市文明迈向了新的层次、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

在春风化雨中培育信仰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追求真善美的价值导向,深刻影响着每个公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为人们的思想和精神注入了灵魂,为向上向善的力量提供了“主心骨”。

九江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方面下足了功夫,在贯穿结合融入上持续发力,在落细落小落实上精准施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在各主次干道、文化广场、景区景点、大型商超等重要场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抬头可见、驻足可观;在城市和农村,一系列立足基层、贴合群众需求、主题鲜明的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在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各领域规范守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处得以体现,让“24字”精神深深浸润人们的心田。

如今,驻足城市街头,车水马龙却秩序井然;置身市井小巷,人间烟火温暖而祥和;漫步社区村居,邻里和睦互助友善。九江聚焦市民的行为习惯和行动自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维场景中生动呈现,新风新气在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荡漾,展现出城市文明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