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床前架起跨省“生命桥梁”——江西省首例异地参保昏迷患者床旁医保认证纪实

时间:2025-07-02 17:22:07 来源: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九江日报社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

九江新闻网讯(高其丽)近日,德安县总医院ICU病房的监护仪上,31岁贵州籍患者项先生的心率曲线随着一次成功的面部识别趋于平稳。这一刻,德安县医保局设在医院的“一站式医保经办服务点”,用一场“贴着睫毛捕捉生机”的服务,完成了一项突破性实践——通过国家医保APP亲情账户,为深度昏迷的异地参保患者完成床旁扫脸认证,开创江西省异地医保参保昏迷患者“零跑腿”办结登记的先例。

当“跨省壁垒”撞上“昏迷认证真空”

“患者参保地在贵州江口,属异地就医。深度昏迷,无实体医保卡,国家医保系统提示人证核验不通过。”ICU医生的紧急通报让德安县人民医院一站式医保经办服务点陷入双重困境,按常规,异地参保患者需本人回原籍办卡或自费后回当地报销,而昏迷状态下的生物特征识别在江西医保经办案例中尚属空白。

17次床旁调试构建异地服务“生命坐标”

“必须打破‘数据孤岛’,让政策跟着患者走。”服务点当即启动跨省协调机制:一边对接江西省异地医保平台,确认“国家医保APP亲情账户”的技术可行性;另一边联系贵州江口县医保局,协商“容缺办理”可能性。在两地医保部门的支持下,一条“特事特办”的路径逐渐清晰——通过亲情账户代认证完成登记,但最大的拦路虎仍是昏迷患者的面部识别。

“去病房!用最小的动作捕捉最微的反应。”在医保局“急事急办”的指导原则下,服务点工作人员带着手机走进ICU。首次调试:将患者头部摆正,病床摇至20度,用贵州方言不断呼唤“项大哥”,试图让病床上的大哥有所反应,识别失败;第4次尝试:医护人员发现病床护栏遮挡了拍摄角度,索性拆掉床头板软垫垫在患者颈后。第7次尝试:服务点工作人员小晏半蹲在床旁边,打开手机的电筒,右手将手机高高举起,左手轻轻拍打“项大哥”的胳膊,并继续呼唤,另一个工作人员将手机屏幕对准病床上“项大哥”的面部,借助小晏手机的电筒补光,不错过面部任何一点微妙的表情变化;尽管多次失败,但他们依然坚持,不断调整光线与角度,连续呼唤患者姓名,给患者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试图在项先生每一次无意识的眼睑颤动中寻找认证窗口。第17次调试中,服务点的小晏几乎是趴着将镜头贴到距离患者面部20厘米处。并在耳边轻声说“项大哥,您家人在等您回家呢。”这个时候“项大哥”眼皮终于有了微微的颤动,“成功了!”系统跳出绿色界面的瞬间,她才发现自己因长时间弯腰半蹲导致腰部僵硬、小腿发麻,而刚才调整床高的手指还保持着按压控制器的弧度。

从“按章办事”到“俯身为民”的价值突破

“传统经办模式中,‘人证合一’是硬性规定,我们不能被传统服务的框架束缚手脚,当患者连睁眼都成奢望时,服务就该弯下腰来,贴着他的睫毛去捕捉每一丝生机,在每一次眼睑颤动中寻找认证的可能。”德安县医保局将此次案例进行总结,打破流程桎梏,制定“先救治后补证”应急规程。如今,该服务点已形成“临床科室一键呼叫、经办人员10分钟响应、复杂事项24小时办结”的快速反应机制。

这场横跨赣黔两地的医保守护,本质是医保服务理念的升级。当经办点工作人员带着设备弯腰半蹲在病床前寻找认证角度时,当两地医保局通过视频连线打通政策堵点时,“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再是口号。德安县医保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扩大服务点覆盖范围,将“病床前的医保服务”模式固化为长效机制,让每一次政策落地都带着“贴着睫毛”的温度。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