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花”里有张“生命守护网”

时间:2025-07-02 19:00:49 来源: 当代江西

孩子们从畏水到熟练,收获的不只是技能,更是挑战自我的勇气。


作者 | 吴倩

题图 | 学生在游泳馆学习技能


7月1日,新余市一年一度的“水花行动”再次启动。碧波荡漾的泳池里,小学生们如一群好奇的小鸭子,开启充满趣味与挑战的游泳学习之旅。
自2023年以来,新余市成功实现中小学生溺亡事故“零发生”。这来之不易的“零”纪录背后,正是一张由责任层层压实、科技精准赋能、全民携手共织的防溺水“安全网”。

化堵为疏:让每个孩子成为“浪里白条”


新余境内,河流纵横、水利工程星罗棋布。然而,波光粼粼之下,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风险。防溺水是新余各县(区)教体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暑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水花行动”始于2020年,核心是针对全市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免费游泳技能培训,旨在普及游泳安全知识,从源头上遏制溺水事件发生。
今年,新余全面整合11个社会及学校游泳场馆,保证每个场地承训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已完成两批共100人游泳师资培训,保证教练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财政按农村每生不低于500元、城区每生不低于400元的标准保障经费。
“我家两个孩子都是在学校学会游泳的!大的两年前在春龙小区的游泳馆,小的今年在渝水七小这边,自己班上老师带队,特别放心。”学生家长刘女士称赞道。
据渝水七小游泳馆杨龙教练介绍,孩子们每次练习1.5小时,每期10天。能够在没有辅助的情况下独立游15米,还要能回答出两个防溺水问题。“未通过第二年还可以继续来学,直到学会为止。”杨龙说。
目前,全市已有8.2万名小学四年级学生接受免费培训,合格率超90%。“以前我有点胆小,但教练一直鼓励我,同学们也给我加油,慢慢就克服了恐惧,现在我觉得自己勇敢多了。”孩子们从畏水到熟练,收获的不只是技能,更是挑战自我的勇气。
为延续孩子们的热情,新余市体育中心游泳馆暑期将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部分学校开设课后延时服务;多个乡村因地制宜改造游泳场地,安排专人守护,确保安全环境下孩子游泳天性得到释放。
走进渝水区百丈峰风景区,蜜桃湾泳池临山而立,湛蓝的泳池内,一阵阵儿童的欢声笑语响彻耳畔。每年暑假,附近的村民都会带着孩子到这里游泳。哲山村村民胡叔平开心地说:“这里很方便,骑车过来只要十来分钟,水很干净,空气又好。”
百丈峰风景区党工委书记邹智清介绍,过去周边没有游泳池,盛夏酷暑,大人小孩喜欢到山塘水库戏水游玩,很不安全。如今管委会投资20多万元将一个废旧蓄水池改造成900多平方米的公益泳池,将山上清澈透明的山泉水引入泳池,免费向市民开放,并组织志愿者每日巡查。现在家门口的小池塘,俨然变身水上乐园。
分宜县公安局警用无人机小分队在洞村乡石牛滩水库巡查。

科技赋能:“新装备” 守护水域安全


“各位市民朋友们,我们是分宜县公安局防溺水宣传工作人员,气温持续升高,一定要看管好孩子,远离危险水域……”洞村乡石牛滩水库上空,警用无人机盘旋喊话,循环播放着警示语。
与广袤的水域相比,传统巡防力量显得捉襟见肘,这时无人机就派上了大用场。近年来,新余各地派出所普遍配备无人机参与防溺水巡查。
分宜县公安局特巡警敖宇林介绍,警方利用无人机巡查范围广、速度快、无死角等优势,组建无人机小分队巡查辖区水域。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喊话劝阻并调度附近警力处置,形成“空中巡查+地面联动”的高效防护模式。
“您已进入危险水域,请迅速离开。”当红外感应到人体闯入危险区,120分贝警报立即响起,画面同步传输至派出所指挥屏。马洪乡山塘水库等重点水域布设50余套“声控报警器”智能识别系统,直连派出所,实现重点水域线上巡逻。
渝水区珠珊镇政府则与电信部门合作,在袁河等重点水域附近升级28套AI智能防溺水预警设施。系统录入周边儿童人脸数据,一旦孩子进入危险区域,通过后台比对,家长的手机会立即收到告警。珠珊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部长熊志华介绍,新系统大幅提升告警精准度,将传统监控升级为具备智能分析、精准预警的“感知神经”,形成“技防为主、人防为辅”的现代化治理模式。
更引人注目的是孔目江沿岸的“水上飞人”——U型智能遥控救生船。近日,暨阳警务工作站在孔目江沿岸易发生溺水风险区域,组织开展水上救援专项实战演练。
“它就像水上的‘钢铁侠’。”警务站负责人杨军介绍,该智能遥控救生船具有易携带、易操作、移动快、续航长等特点,内置智能模块和螺旋桨,可由单人遥控操纵其在水面快速移动,对落水者实施救援。在演练中,民警遥控救生船在3分钟内将百米外的“落水者”拖回岸边。
科技手段的应用,突破了传统防溺水巡查在时间、空间和效率上的局限,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从人力密集型到科技效能型的转变,为水域安全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新余义工之家志愿者给孩子们讲防溺水知识。

全民共治:从“红马甲”到“藏蓝盾”


防溺水非一家之事,需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前防溺水多是公安、教育等部门负责,现在乡镇、村委、志愿者都动起来了,责任压得实。”新余市委社会工作部三科负责人胡裕说。
6月13日,由市委社会工作部、政法委、公安局、教体局共同主办的“防溺‘童’行‘暑’你安心”志愿服务项目启动。目前新余市已有11支志愿服务组织、400余名志愿者报名参与,队伍仍在壮大。为确保志愿服务的专业性,活动还邀请市公安局和红十字会专家给志愿者培训,并为每人配备防溺急救包。
志愿者深入村(社区)开展防溺水志愿服务。对未成年人活动频繁、溺水事故易发的各河段、湖泊、池塘等水域开展重点巡查劝导工作,同时在周边社区、广场开展防溺水宣传,通过“巡查+宣教”双轨并行,延伸防护触角。
“之所以在此开展安全教育,正因为此区域近水,儿童溺水风险高。”6月21日,新余义工之家秘书长袁蕾军在仙来严家渡新村向老人和孩子发放传单。
“小朋友们看,哪吒的混天绫变成救生圈啦!”6月24日,在欧里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志愿者们用会“变身”的安全道具将教室变为水上安全实验室。“穿救生衣就像给身体穿铠甲,一定要把每一个卡扣都扣紧,肩带也要调整好,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保护我们。”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穿上救生衣,变身可爱的“小海豹”。
新余各地还结合实际,组织农村老年人、留守儿童,集中至村委、颐养之家等场所开展防溺水宣讲;利用乡镇、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童心港湾等开办多彩“公益课堂”。珠珊派出所民警周末将纱笼村的孩子们集中到村委会议室,孩子们认真聆听警察叔叔的教导:“野外水域情况复杂,水草、暗流都可能要命!不能偷偷下水,看到别人溺水要大声喊大人,不能自己跳下去救。”
从社区志愿者的“红马甲”到民警的“藏蓝盾”,从无人机的嗡鸣到智能报警器的警示,从“水花”课堂到村庄“公益课堂”——新余以责任共担为经,科技支撑为纬,编织起一张多层次、立体化的生命防护网。
“事前防范的每分投入,胜过事后救援的万分努力。这张‘网’越密实,生命就越安全。”新余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邹小海说。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