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把“驻村”当“住心” 以“帮扶”促“振兴”

时间:2025-07-03 10:09:35 来源: 九江日报

在湖口县的广袤乡村,他们带着组织的嘱托、带着为民的情怀,从机关单位走向田间地头,从“办公室”扎根“村支部”,成为乡村振兴一线的“尖兵”。他们就是各级部门选派在湖口县的28名驻村第一书记——一群把“驻村”当“住心”、以“帮扶”促“振兴”的“乡村领路人”。

今年以来,湖口县通过建强驻村队伍、创新帮扶机制、强化资源联动,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在抓党建强班子、盯产业壮集体、强基础惠民生中发挥“头雁”作用。2024年全县143个村级集体资产达7.12亿元,较去年增加1.76亿元,增长33%;2024年度经营性收入达7572.82万元,较去年增加2044.57万元,增长37%,一幅“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抓党建强班子,筑牢乡村振兴“主心骨”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乡村治理,核心在人。第一书记以“建强支部、育强队伍、夯实制度”为抓手,推动党组织提升建设,激活村级组织“神经末梢”,让党旗在乡村振兴一线高高飘扬。

“干部帮带”激活班子战斗力。为提升村干部履职能力,第一书记“一对一”结对、手把手教学。市同文中学驻城山镇陈岭村第一书记张勇带领村党支部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三务公开”和“四议两公开”制度,坚持每季度给村里党员上一堂党课,充分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心系困难群众,积极协调帮扶单位在传统节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校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每年对城山镇两所学校开展“送教下乡、学术交流”活动并捐赠教育教学器材和文体物品等,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青苗计划”育强后备力量。积极落实“乡村振兴人才回引”计划,第一书记化身“招才大使”,吸引返乡青年、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驻大垅乡芦岭村第一书记曹灏波与村“两委”协商共谋,吸收3名有志青年担任村干部,随着新鲜血液的注入,村干部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高了办事效率。

“制度赋能”规范村级治理。推动“村民说事”“板凳会”共商话事、“积分制管理”等制度落地,让村级事务从“干部说了算”变成“大家商量办”。省司法厅驻张青乡刘瑞村第一书记刘德郁发挥帮扶单位职能优势,将司法行政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工作,创出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特色。村里先后建成标准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和人民调解室,聘请法律顾问,免费为村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邀请专家为全乡法律明白人骨干举办民法典知识培训;率先在湖口县推出乡村治理“积分制”,用“小积分”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进一步推动了“三治”整合,以法治助力乡村振兴。

盯产业壮集体,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第一书记聚焦“一村一品”,立足资源禀赋、创新联结机制、推动全域联动,让乡村经济从“单打独斗”走向“集群发展”,村集体经济“家底”越来越厚,村民腰包越来越鼓。

精准摸底绘制“产业地图”。县农业农村局结合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专项整治工作,深化“清家底、清财务、清合同”行动,积极开展“村情大调研”,梳理村级资源清单,形成“产业地图”。“十四五”期间,推动建设农业产业项目17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1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含联合体)1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1个,做到乡镇产业园全覆盖。在省级产业园湖口芳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务工农户达3500余户,市级产业园带动农户达12000余户,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效。

跨村联建打破“各自为战”。打破村域界限,推动第一书记“跨村联建”,打造“产业联盟”。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驻流泗镇红星村第一书记殷圣红先后协助村“两委”建设蔬菜大棚192亩,建设物流基地3000平方米,400吨冷链仓储库1个,有效解决了农副产品储存保鲜难题,为周边乡村农产品流通销售铺筑高效物流渠道;引进浙江优势种植企业,利用村内闲置土地种植百亩荷花,成功举办三届荷花节。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42万元,红星村由空壳村成为致富带头村。

利益联结确保“增收可持续”。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模式,让村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县卫健委驻流芳乡红山村第一书记梅青华助力村里在原村小学广场400平方米空地上建成红山油脂加工厂,年加工油菜籽达12.5万公斤,生产成品油近4.5万公斤,产值达100万元以上,实现年利润30余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4万元,较上年增长30%。

强基础惠民生,绘就乡村振兴“幸福卷”

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第一书记从文化浸润、强化内生动力、实事办理入手,推动移风易俗、补齐基础短板,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温度”,村民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

文化浸润唤醒“乡愁记忆”。深入发掘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打造“一村一文化品牌”。市政协驻舜德乡建设村第一书记李传云注重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提出打造“红色、绿色”融合生态田园与宜居乡村的示范村产业发展路径。该村借助中共江西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址地理优势,突出革命遗址、红色故事、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建设周边旅游服务设施,推行“红家乐”餐饮服务中心,为在江西省二大会址参观、学习人群提供餐饮、休闲服务,即方便游客又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同步着力丰富露营基地、游乐场、民宿等业态,与江西省二大会址所在地王燧村联片打造3A级红色景区。

筑牢底线实施“精准帮扶”。聚焦脱贫户能力提升与思想转变,通过常态化监测与精准帮扶,激发村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持续强化兜底保障,今年全县各帮扶单位积极帮助购买惠民保,惠及人口达3881户10301人。县税务局驻流泗镇竹涧村第一书记刘璩给自己立下“三勤”规矩:勤于向村干部请教农村工作方法,勤于与田间劳作的村民拉家常,勤于整理调研笔记。一年来他的足迹遍布13个村小组,走访脱贫户和低收入人群家庭达100余次,并坚持每月开展一次防返贫监测动态分析会,掌握监测户情况;积极帮助对接园区企业,介绍有能力的村劳动力务工。

实践养成培育“文明新风”。市公安局水上分局驻流泗镇红星村第一书记殷圣红以平安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强治安巡逻防控,定期开展巡逻活动,有效维护了村庄社会治安秩序;在对走访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区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分类召开座谈会,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将村情民意摸清吃透,积极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共调解矛盾纠纷36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100%,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

从“驻村”到“住心”,从“帮扶”到“振兴”,湖口县的驻村第一书记们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抓党建强班子、盯产业壮集体、强基础惠民生中书写着动人篇章。

(王俊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