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好人榜】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平寒: 匠心点“顽石” 传承续文脉
中国《砚史》记载,庐山有青石砚,主产于庐山市横塘镇驼岭山下宋村,也称金星宋砚。20世纪90年代,李平寒投身金星砚传承事业,以“诚信为本、传承为责”的信念扎根庐山,系统整理金星砚砚石谱系标准,历时10年收集、4年整理,完成了庐山砚石8个坑口的资源普查,建立了9大类82种石品的完整谱系;主持编纂的《庐山金星砚》专著,为这项非遗留下系统的文字记载;创办的金星砚文化博物馆,使千年技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心与石语 刀笔化神奇
李平寒出生于1972年,曾是当地一名机关食堂的厨师。据李平寒介绍,民国时期,庐山上曾设有国民党军官训练团,很多人在“砚池街”购买砚台作为礼品,当时庐山市有制砚作坊百余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金星砚在全国性展览、评比中屡获大奖,产品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美各国。1992年,他与妻子景桂枝相识,在妻子的影响下,转而投身金星砚的制作与传承。
“我跟着星子工艺美术厂的老艺人师傅学习制作金星砚。”李平寒说,砚台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刀、每一笔都是对历史的传承。他始终坚守“宁可十日磨一砚,不可一日制十方”的匠人准则,坚定地守护着金星砚的工艺品格与文化血脉。他制作的每一方砚台都经过选料取石、风化陈放、粗坯定型、砚堂开凿、纹饰雕刻,最后打磨上蜡。每道工序都倾注心血,每方砚台都承载匠心。
雕刻砚台,又苦又累,如果产品销量不好,糊口都是问题。多年来,李平寒夫妻俩背负着生活的重压,常常肩挑着沉重的金星砚,艰难地往返在庐山各个景区之间。为开拓市场,他们曾三天三夜挤站在开往大连的火车厢里。正是这份近乎偏执的坚守,让李平寒从“厨师中的雕刻家”成长为非遗传承的标杆人物。李平寒日益精深的制作技艺也让他在2016年至2019年的深圳文化博览会上连续获奖。
践行传承 砚台拓产业
2005年,李平寒创办“星汉金星砚坊”(后更名“星汉砚斋”),以一方砚台为起点,开启了系统化的传承之路。他不仅致力于技艺的传授,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
2018年,彭祖述、刘克唐、周云峰、寒山等几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砚界大师在庐山上汤温泉共聚一堂,共同“砚义”庐山。大师们向李平寒建议“将庐山人文风景融入金星砚”。他思之有理,在砚台中融入“渊明采菊”“李白观瀑”“濂溪爱莲”“匡庐风光”等人文故事,栩栩如生的图案更显文化底蕴。同时,李平寒也极力拓展金星砚的文旅产业化路径,针对不同客户,开发不同档次产品,以产业支撑金星砚的传承与发展。“现如今,购买金星砚的游客很多,以庐山人文景观为主题的特别受欢迎。”李平寒说。
李平寒常说:“文化传承不是独享,而是共享。”同年9月,李平寒创办的庐山金星砚文化博物馆在庐山秀峰景区落成,成为展示这项非遗技艺的重要窗口,已累计吸引超10万游客观摩体验,让“养在深闺”的金星砚走进大众视野。2019年2月,该馆被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赓续文脉 瑰宝焕新彩
在李平寒的作坊里,堆满了金星砚石料。这些石料都是当年他“抢救”出来的,为购买砚石,他几乎倾尽所有。多年来,他抢救性收集了庐山砚石矿山8个坑口的精品原石,整理出82个庐山金星砚的优质砚石品种。曹家坑的金星、丁家凹的银星、华林吉山的金晕、枫树下的眉纹、熊家港的庐山绿、东边黄家的红皮水浪等砚石无不展现出金星砚文化的深厚广博之美。在庐山市文化馆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平寒还跑遍浙江、安徽、北京等地,寻找整理与金星砚有关的史实资料,写成文稿,自费出版专著《庐山金星砚》,让庐山金星砚有了“教科书”。全书分上、中、下三篇,全方位展示了庐山金星砚的前世今生。李平寒说:“这本书,不仅是对制作技艺的平实记录,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要让金星砚的千年文化世代延续。”
李平寒还积极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通过开展研学体验、运用新媒体传播等方式,让传统金星砚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
三十二载春秋,李平寒始终以“诚信立身、传承为责”的信念,守护着金星砚这一文化瑰宝,让千年文脉生生不息。(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张新红)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