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灯下,江西的丝路基因熠熠生辉 | 江南时评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评论员金路遥
景德镇的能工巧匠们用毛笔蘸着钴料,在素坯上勾勒出缠枝莲纹时,总会想起祖辈讲述的故事——明代郑和船队载着青花瓷远航,釉色里阿拉伯商人带来的苏麻离青钴料与景德镇制瓷工艺交融,成就了古丝绸之路最耀眼的“文化混血儿”。当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的聚光灯打在江西,这片土地再次成为文明对话的“釉下彩”——既承载千年积淀,又焕发崭新光芒。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寻根之行。
赣江之畔,群贤毕至。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记者组织负责人和媒体代表齐聚赣鄱,以“新闻力量·文明对话·推动世界现代化”为主题展开交流。恰似一枚时空胶囊,封存着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数字丝绸之路”的江西密码。红土地上的丝路基因,值得寻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提出:“第一次全球化来自16世纪的景德镇青花瓷”。瓷器、茶叶、夏布……江西自古就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商品输出地之一,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交流活动绵延千年。
赣之北,宋代以来,景德镇瓷器远销阿拉伯、东南亚、欧洲以及东非海岸和尼罗河畔的50多个国家。已发现的广东南海一号沉船、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韩国新安外海沉船等遗迹中,均发现大量来自景德镇的宋元瓷器,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陶瓷之路。赣之南, 赣州自古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和重要节点,曾因便利的交通和繁荣的商贸,成为了宋代全国36大州之一。江西的陶瓷文化、书院文化、稻作文化等等,通过古丝绸之路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历史告诉我们,江西从来不是封闭的内陆省份,而是开放包容的文明交汇之地。
这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探索之旅。
山海不远,和则同心。千百年间,古丝绸之路跨越山海、连接万邦,连缀成一条川流不息的大动脉;时至今日,昔日丝路驼队伴着“一带一路”的快车,行驶在“数字丝绸之路”上,为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注入新的力量。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在江西举办,不仅是一场新闻界的盛宴,还是一次跨越山海的探索。
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江西,是全国唯一同时毗邻长三角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的省份,具有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独特区位优势。近年来,江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拓展人文交流领域,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互联互通全面加强,全省铁、公、水、空出海出省出境立体开放大通道基本形成;立足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赣企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持续深化;国际朋友圈位列全国中上水平,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在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建立了中医药中心、热敏灸分院等一批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民心相通成效显著……新时代江西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铿锵脉动,正在被探索、被发掘。最近几天,全世界的网友们,就跟随外媒嘉宾们的脚步,一同在江西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追寻“一带一路”的根脉,感受古今交融的发展新篇。
这是一次跨越文明的思想之约。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江西举办的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不仅是一场拥抱全球、畅想未来的深邃思考,也是一场跨越文明、超越国界的碰撞交流。
青花瓷里,藏着全球化的先声。景德镇高岭土的传奇,或许是最早的“中国制造”出海故事。16至18世纪,约3亿件景德镇瓷器销往欧洲,占全国出口总数90%以上,不仅换回大量金银,也深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被欧洲王室和贵族誉为“白色金子”。这种审美共鸣,恰似当代记者用镜头连接不同文明——景德镇的中国陶瓷博物馆里,镇馆之宝之一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结合中外原料与技术,不正是最早的“融媒体产品”?
夏布绣里,藏着国际化的时尚。来自江西新余的夏布非遗工坊,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时尚箱包,产品亮相巴黎时装周。还有人说,夏布绣所承载的东方诗意与手工温度,与现代服饰所追求的功能性、结构感之间,形成了张力十足的碰撞。当江西土生土长的非遗走向世界舞台,当我们将这些纹样与色彩重新审视并转译为现代时尚,它所激发的不只是美感,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时代共鸣。
窥一斑而知全豹,江西在促进文明对话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江西是儒释道三家融合之地,多元文化共生的传统,使其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理想之地。通过外媒嘉宾们的笔触和镜头,江西的开放包容精神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丰硕成果必将传向世界。
赣江之水奔流不息,丝绸之路绵延不绝。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征程上,江西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促进文明对话、推动世界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