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亿吨大港的江海梦

时间:2025-07-23 09:29:18 来源: 当代江西
图片

从“七省通衢”到“江海枢纽”,九江港正以链通全球的气魄满帆前行,落笔区域航运中心大写意,打开“大道通衢任驰骋”的无限遐想。




作者 | 胡依倩

题图 | 上港集团九江港码头



江风拂过,晨雾轻笼。6月25日,九江港红光码头汽笛长鸣,“赣沪通”水路物流产品正式发布并迎来首航。随着“鄱阳—九江—上海”航线货轮启程,一条连接江西内陆港口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高效物流新通道正式开通。
这两年来,九江港发展迎来历史性跨越。2023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2024年集装箱吞吐量跃升至百万标箱。今年1—5月,全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9749.68万吨,同比增长11.88%;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8.33万标箱,同比增长8.71%。
一幅以九江港为支点,连接长江、撬动赣鄱、通达五洲的壮阔航运画卷愈发清晰可见,通江达海的梦想正照进现实。
图片
长江九江航道货运繁忙。
图片

江海交响 通道扩容


“赣沪通”水路物流产品由上港集团与江西省港口集团联合打造,按照“一单制”“一口价”“一票结算”“一箱承运到底”的便利服务承诺,为省内FOB离岸贸易客户打通现有江海联运业务堵点、难点,真正实现“内陆口岸与沿海同效”的目标。
“该产品可覆盖全省80%以上地区,帮助企业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九江兴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总经理奚言冰介绍。
这是上港集团与江西省港口集团深化战略协同的又一成果,也是九江港进一步织密江西货物出海网络的新起点。
自2023年7月城西和红光两大集装箱港区一体化运营以来,九江港集装箱业务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九江港202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7.4万标箱,同比增长13.6%;2024年突破百万标箱,箱量同比增长10.2%。
基于一体化运营,开放码头的协同效应正深度释放。在九江红光国际港,4个装载丁腈手套的集装箱正搭乘江船到上海洋山港换船出海。“红光港是我们家门口的外贸港,相比于之前用拖车从工厂拖到城西港,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节省了出运时间。”江西英科医疗有限公司国际物流专员王漫说。
为进一步推动港区联动发展,城西、红光和瑞昌三港区之间开通了“穿梭巴士”。
“城西码头还箱点覆盖全球排名靠前大部分集装箱船公司,红光码头作为城西的衍生还箱点,部分船公司设立了单独还箱点,大部分可通过穿梭巴士驳运至城西还箱。”市港口航运管理局口岸科负责人介绍。日前,九江兴港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与鑫三利修箱公司签订协议,已入驻红光国际港,为码头提供修箱等配套服务。
开放通道的扩容升级,推动九江港航线网络如藤蔓般延展。目前,九江港全港国际国内航线已达19条,月均航班超300航次;货物辐射范围涵盖江苏、浙江、上海、四川等21个省市;水铁联运方式辐射西南、西北、东南地区,始抵的省内外主要铁路站点达到29个。
向东,“沪浔快航”将货物抵达上海洋山港的时间压缩至48小时以内;向西,九江至重庆直航航线常态化运行,深入成渝腹地;向南,铁水联运触达粤港澳大湾区;更创新开通九江至安徽蚌埠的江河联运航线,架起跨省物流新桥梁。
立足长江“黄金水道”与广阔内陆腹地的双重优势,九江以港口为龙头、产业为核心、城市为载体,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江海联运模式高效运转,长江内河航运体系与全球海运网络无缝衔接,为“江西制造”开辟了走向世界的便捷通道。
图片
九江城西港码头。
图片

夯基垒台 产业集聚


从高空俯瞰长江九江段,瑞昌、城西、城东、湖口、彭泽五大港区依次排开,勾勒出“一港五区”港口发展大格局。
九江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现有开放码头8座、开放锚地2处、开放泊位17个,可常年接泊万吨级国内国际船舶,已连续十年进入亿吨大港行列。
多年来,九江港硬件升级的脚步从未停歇。在彭泽港区泽诚码头施工现场,打桩机的轰鸣震耳欲聋。“泽诚公用码头开工以来,目前已经完成整个码头水上沉桩及梁板安装工作,正在进行现浇面层的施工。”项目经理部总工程师张斌说。
视线来到城西港区,多用途码头和滚装码头轮廓初显,工人们正进行配套设施施工,该项目预计今年8月全面竣工,届时将填补我省滚装专用码头的空白。
红光国际港附近,铁路专用线建设也奋战正酣,工人们弯腰俯身,精准铺设钢轨。这条6.9公里的专用线将成为省内首条可办理集散货到发、集装箱装卸和中转的综合性疏港铁路。
港口升级迅速转化为口岸经济看得见的活力。“我们正在大力推进探索‘口岸+’,推动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全市重点改革项目,积极推动口岸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市港口航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种全方位的升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在上港物流、中外运综保区,新设立的公共服务仓为外贸企业提供保税仓储、拆箱分拨、堆存吊装等一站式服务。得益于“区港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今年1—5月,九江综保区“区港一体化”业务完成0.56万标箱,实现保税物流进出口值约17.3亿元,同比增长6%。
与此同时,指定监管场地也迸发更大活力。今年1—5月,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吞吐粮食1.65万吨,货值502.19万美元;进境肉类场地接收肉类138吨,货值84万美元;进境水果场地顺利通过南昌海关预验收。
图片
九江湖口园区码头。
图片

向新向绿 服务升级


今年1月,江西省首艘LNG集散两用船“诚马浔阳”轮正式开工建设;2月,九江农商银行成功办理全市首笔在建新能源船舶抵押贷款,为九江诚马物流有限公司融资1000万元。
“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政策让我们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九江诚马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仁和表示,“后续计划建造16艘LNG集散两用船,持续推动企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在中国人民银行九江市分行的指导下,九江银行成功落地“3+N”模式在建船舶融资业务,向瑞昌海虹航运有限公司批复授信1亿元,专项用于LNG新能源船舶建造场景中的设备及物料采购,为数字航运、绿色航运转型注入金融活水。
当金融的活水滋养着港航的“硬件”升级,服务模式的“软件”优化也在同步发力。
在海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九江综保区创新开展了全省首票“分类监管+区内直转”业务,实现仓储货物“国内、国际”双向流通。江西中外运船务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温雅晴深有感触:“‘分类监管’模式有效解决了我们过去非保税货物必须在区外存放的难题,大大降低了运营负担。”
为确保分类监管业务的顺利实施,试点企业在南昌海关所属九江海关的监督下对保税仓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升级,实现了对货物“进、出、转、存”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动态核查。
高效监管带来的便利,进一步激活了航运服务业态。走进九江航运中心,一个多元、高效的航运服务集群已然成型。目前中心内已有38家单位入驻,涵盖了船货代理、港口服务、金融信贷、航运保险、报关报检等航运业态集群。水路运输企业信用评价管理办法的出台,构建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分级分类管理体系。
金融创新与宏观政策的共振,让绿色基因融入港口血脉。截至目前,九江长江干线码头共建设标准岸电设施114套,集装箱泊位标准岸电设施已全部覆盖;3000吨级以上干散货泊位共90个,标准岸电覆盖率为100%。今年以来,九江计划新建船舶19艘,均为新能源船舶,目前已开工建造12艘,1艘已下水,有力推进绿色航运发展。
从“七省通衢”到“江海枢纽”,九江港正以链通全球的气魄满帆前行,落笔区域航运中心大写意,打开“大道通衢任驰骋”的无限遐想。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