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烟火处 初心筑暖居 ——濂溪区深耕民生实事勾勒幸福图景
夏日晨曦如薄纱,轻拂过虞家河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的青石板路,每块石头都漾着暖金。院内,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不远处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追跑打闹,惊得鸟儿扑棱棱飞起,在晨光里划出几道轻快的弧线……这幅浸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正是濂溪区把民生实事办进群众心坎里的鲜活实践。
近年来,濂溪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项目建设为引擎,以惠民实效为标尺,用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的民生成果,精心书写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银发守护: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住这儿比在家孤零零强太多啦!”走进虞家河区域性中心敬老院,窗明几净的房间里,82岁的吴慧恩老人笑得满脸褶子。今年1月2日,这家敬老院正式揭牌,标志着濂溪区完成7家公办乡镇敬老院整合,组建4家区域性敬老院并纳入区级直管,新增床位120余张,服务覆盖濂溪区3500余名老年人。
“我们构建了‘一核三区’模式下的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即‘区级养老服务中心+特困失能照护中心+区域性敬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濂溪区民政局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已建成61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幸福食堂,农村颐养之家覆盖率达90%,形成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
除了保障“吃饱住好”,濂溪区更着力提升养老服务“品质感”,通过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推进适老化改造、开展护理人员培训等举措,累计完成300户困难老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3家嵌入式养老院,推出“微日托”“微助餐”“微康养”等特色服务。“我们还出台养老服务规范性文件,建立‘政策联商、工作联推、问题联解’机制。”濂溪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老街焕新:唤醒城市记忆 提升生活质感
“如今的十里老街,真是大变样!路面平了、房子漂亮了,连空气都透着清新。”居民梅春香站在焕然一新的巷口,难掩内心喜悦。去年6月,濂溪区启动“十里老街·濂溪印象”赣北商城完整社区改造项目,依循“三纵四片多节点”规划,投入1.27亿元对156栋建筑外立面、560余家商铺实施升级改造,总面积达16.5万平方米,惠及2830户1.1万居民。“改造不只是修房铺路,更要让老街重聚人气、焕发新生。”赣北商城社区党支部书记陈丽云感慨道。
十里老街的蜕变并非孤例。去年,濂溪区同步推进廖家咀生态提升工程、虞家河湿地公园等项目,通过“微更新”“精改造”,让老城区既有“烟火气”又具“高颜值”。近年来,全区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8个,新增绿化面积3.2万平方米,城市宜居指数持续攀升。
民生提质:从“补齐短板”到“品质跃升”
“以前找工作得跑好几家单位,现在家门口的‘就业之家’就能一站式解决。”在濂溪产业园“5+2就业之家”,求职者张磊通过智能终端成功匹配到心仪岗位。去年,濂溪区投入410万元建成区、乡、村三级“5+2就业之家”32个,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5872个,开展技能培训惠及7000余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2亿元,真正实现“就业服务零距离”。
教育医疗领域同样亮点频现。德化中学、濂溪区第四小学等教育补短板项目加速推进,九莲幼儿园改造后新增学位270个;区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竣工,新增床位750张,结合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全区医疗床位总数达1500张。
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仅去年一年,濂溪区就新建6个中心城区停车场,新增车位1195个;改造城区公厕6座、农村户厕320个,建成网球运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文体设施。“现在出门停车方便了,健身有去处,连如厕环境都更整洁了,生活越过越有滋味。”市民李建国道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长效保障:从“办一件事”到“建一套机制”
民生实事既要“做得好”,更要“管得久”。为此,濂溪区建立起“人大代表票决、政府实施、群众监督”的闭环机制,对2024年度经人大代表票决确定的十件民生实事全程跟进。“我们坚持每月督查进度、每季度通报情况,对滞后项目实行挂牌督办,确保各项承诺不折不扣兑现。”濂溪区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该区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已完成项目开展“回头看”,从制度层面杜绝“重建轻管”现象。
资金保障上,濂溪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盘活存量资产、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多渠道破解融资难题。近三年来,全区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超50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八成以上。“钱要花在刀刃上,我们建立了民生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出实效。”濂溪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就业之家”的忙碌身影到校园医院的崭新面貌,从敬老院里的欢声笑语到十里老街的烟火人间,濂溪区用真真切切的民生改善,诠释着“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每一项民生工程都是温暖的注脚,每一个惠民举措都在书写城市的温度,濂溪区正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民生新篇章。
(张理一 王彤彤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黄梦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