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蜗牛”邂逅葡萄架,一场关于接纳的酿造
九江新闻网讯 沁人的葡萄香味与暑气交织在一起,烈阳被欢笑声稀释,希望与期待沉淀在葡萄林中。在这一天清晨,葡萄园迎来了一群特别的朋友,他们的指尖仿佛能与葡萄对话,他们用指尖轻轻拂过附在葡萄上的水珠,仿佛在破译自然的密码。在他们的世界里,葡萄是他们感知这片葱郁之地的方式,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探索着解码葡萄的各种方法。
要让葡萄在时光里酿成醇厚的酒,得先让指尖与土地的馈赠认真相遇。在橡木桶开始它的魔法之前,葡萄园里的采摘,是这场酿造最质朴的序章——那些挂在藤蔓上的饱满果实,正等着被温柔摘下,带着晨露的清润与阳光的暖意,成为酝酿的第一份原料。
葡萄架下的晨光里,摘葡萄的身影在藤蔓间缓缓移动。指尖轻触饱满的果串,带着试探的温柔,也藏着跃跃欲试的坚定。有人仰头端详果实的光泽,有人俯身轻抚藤蔓的纹理,每一串被选中的葡萄,都经过了用心的打量。剪刀与果柄相触的轻响,在园子里此起彼伏。没有急促的节奏,只有按部就班地认真——握住果串的手稳稳当当,剪下的动作不急不躁,掉落的果粒会被细心拾起,沾在指尖的白霜舍不得抹去,这些自然的馈赠,在他们掌心成了最珍贵的存在。
竹篮渐渐盛满,紫黑的果实堆出温柔的弧度。偶尔有目光在彼此的篮子间流转,带着分享的善意;偶尔有低语在藤蔓间浮动,是与果实的对话,也是与同伴的呼应。阳光穿过叶隙落在身上,把摘葡萄的身影拓印在泥土上,简单,却格外动人。这不是一场匆忙的劳作,更像一场与自然的慢遇。他们用自己的节奏触摸葡萄的生长,用专注的神情回应土地的馈赠,每一个动作里,都藏着对世界最纯粹的感知与接纳。当竹篮被小心提起时,沉甸甸的不仅是果实,还有一份“我也能参与”的笃定与欢喜。
阳光从葡萄架移到了发酵桶上,把紫黑的果实照得透亮。筛选好的葡萄被捧在手心轻轻掂着,那份珍重里藏着与藤蔓告别后的温柔;即将破皮的果实前,有人久久凝视,指尖在果皮上轻轻划过,像是在传递一份无声的期许。当第一颗葡萄在压碎器里渗出紫红的汁液,采摘时的欢喜便顺着指尖,流进了酿酒的时光里——那些从土地里长出来的甜,要在双手的温度里,慢慢酿成另一种模样的芬芳。
有人问:为什么要让心智障碍者来酿酒?因为酿酒本身就是一场关于“等待与相信”的修行——就像我们等待他们成长,相信他们能创造价值。当他们参与采摘、筛选、发酵的每个环节,当他们举着自己酿的成果露出笑容,当他们和同伴击掌庆祝时,这些瞬间会变成最有力的语言:他们不是“需要被照顾的人”,而是“能参与创造的人”。
酿酒师老师说:“葡萄从不会拒绝认真的手。”在酿酒师与工作人员的陪伴与见证下,他们握着安全剪刀剪下第一串葡萄,他们把筛选好的果实放进清水里,他们学着按压压碎器让果汁渗出,每个动作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或许慢一点,或许不够标准,但那份“想做好”的心意,和你我并无不同。橡木桶里,藏着比酒香更珍贵的发酵,是在他们沉寂已久的内心深处渴望表达的对生命的炽热。
在这场活动里,这样的专注会成为常态:有人会把葡萄举到阳光下辨认成熟度,有人会反复抚摸葡萄串的纹理,有人会对着果实轻声说话——这些在旁人看来“特别”的举动,都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方式。那些在筛选时被仔细挑出的坏果,是他们对“完美”的执着;按压压碎器时渗出的汗珠,是努力最鲜活的印记;对着葡萄轻声说的话,早已随着酒香钻进了时光的缝隙。阳光穿过葡萄叶的缝隙,在发酵桶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极了他们眼中闪烁的期待。这场酿造从来不止于酒,而是要让所有人看见:当我们愿意俯身为他们搭起阶梯,每个生命都能踩着自己的节奏,酿出属于自己的芬芳。而那些藏在橡木桶里的秘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发酵——变成家长相册里“我的孩子会酿酒”的骄傲,变成工作人员日志中“原来他们比我更懂专注”的顿悟,变成社会肌理中“差异从不是距离”的共识。
风掠过葡萄园,卷起葡萄叶的沙沙声,像是在复述着这一天的故事。远处的蝉鸣不知疲倦地起伏,混着近处发酵桶里若有似无的酒香,在晨光里酿成一汪温柔的湖。那些被汗水浸润过的葡萄架、被指尖摩挲过的果实、被笑声填满的空地,都成了这场约定的见证者——当心智障碍者的掌心与葡萄的温度相融,当工作人员的耐心与参与者的勇敢相撞,“希望”的种子早已乘着风,悄悄落进每个人心里。待到来年葡萄再熟时,定会有更多温暖的身影,在这片土地上,酿出更暖的人间。
(濂溪区阳光儿童康复学校 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