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赣鄱先锋】陈明钦:49载医路深耕 做村民健康“守门人”

时间:2025-08-02 11:47:46 来源: 九江日报

在柴桑区城门街道白合村蜿蜒的乡间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位背着陈旧药箱的老人步履匆匆。他叫陈明钦,是扎根乡村49年的“赤脚医生”,也是村民口中行走的“健康字典”。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他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医者人生,而抽屉里那一沓沓泛着岁月痕迹的荣誉证书,正是他医者仁心的最佳注脚。

寒来暑往:用脚步丈量医者初心

1976年,19岁的陈明钦接过前辈手中的听诊器,成为白合村第一位“科班出身”的乡村医生。彼时的农村缺医少药,村民们往往“小病拖、大病扛”,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摸清全村200多户人家的健康状况,他花了三个月时间手绘全村住户分布图,标注每户重点人群:谁家有慢性病老人,谁家有留守儿童,谁家是孤寡老人……这本泛黄的笔记本,如今仍静静地“躺”在他的诊疗室抽屉里,扉页上“医者父母心”五个毛笔字虽已褪色,却始终闪耀着初心的光芒。

七旬独居老人张白池是陈明钦的“特殊病人”。老人双目失明且患有三期高血压,女儿远嫁后一度陷入“看病难”困境。陈明钦得知后,主动将老人列为重点随访对象,每周三清晨六点准时叩响老人家的木门。量血压、换尿管、代买药品,这一坚持就是14年。2022年深冬的一个雨夜,老人突发心衰,陈明钦冒雨背着药箱狂奔2公里,通过心肺复苏将老人从鬼门关拉回。“陈医生比亲儿子还亲!”老人总是含着泪这样说。

仁心济世:用担当诠释医者使命

在陈明钦的诊疗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地图”——白合村23条巷道、5座小山丘、7处水塘都被细致标注,每条路线旁还贴着不同颜色的便签:红色代表行动不便患者,黄色代表慢性病家庭,绿色代表留守儿童户。49年来,他累计上门诊治超2.3万次,看诊人次突破21万,成功抢救突发疾病患者17例。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2018年夏收时节,村民王大姐在田间劳作时突发心梗。正在巡诊的陈明钦接到电话后,背着20斤重的急救箱冲刺800米赶到现场,凭借多年经验果断实施心肺复苏,为后续抢救争取了黄金时间。“当时陈医生累得瘫坐在地上,手都在发抖,却还惦记着病人有没有喝上温水。”目击者李大叔回忆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赊账账本”。抽屉里18本蓝皮账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从1985年至今的垫付记录:1997年为脱贫户严传金垫付住院费300元,2003年为留守儿童小花垫付疫苗款87元……累计垫付金额达8.6万元,其中3.2万元因患者离世已成“死账”。面对家人的不解,他总是说:“作为医生,治病救人不能光算钱,咱是党员,要不忘初心。”

医路传承:用余热照亮乡村未来

这些年,陈明钦的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先后荣获“柴桑区最美乡村医生”“江西省优秀乡村医生”称号。在他的诊疗室里,“医德双馨”的锦旗与“优秀共产党员”“抗疫先锋”等荣誉证书交相辉映。最珍贵的是2023年村民自发为他制作的“特殊证书”——一张泛黄的红纸上,按满了200多个红手印,上面写着:“致我们的健康守护神陈明钦医生”。

如今70岁的陈明钦依然闲不下来:每天清晨五点半准时到村卫生室打扫消毒,上午坐诊、下午巡诊,晚上还要通过微信解答村民咨询。在他的影响下,儿子陈小林放弃城里工作,成为白合村第二代乡村医生。“父亲常说,乡村医生脚下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有多少真情。”

从“赤脚医生”到“健康守门人”,陈明钦用半生年华践行着“小病不出村”的承诺,更是千万乡村医生默默奉献的缩影。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包四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