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绳结“耍”出新花样
“一只手固定轴线,另一只手绕线时角度要稳,力道要柔,就像这样……”张金女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只见她手指灵巧翻飞,一根彩绳在手中迅速化作精致的结扣。围坐成圈的学生们屏息凝神,目光紧跟着她的每一个动作。这是日前在九江都昌县开展的“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的生动一幕。张金女是都昌绳结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担任江西省“四个100”活动的非遗导师,她以指尖为笔,续写着非遗传承的新篇章。
文化根脉绽新辉:
非遗课堂里的“新传承”
在一场生动有趣的非遗课堂上,张金女正带领着年轻学子们探索绳结文化的奥秘。她从都昌绳结编织技艺的各个环节娓娓道来:从设计图案的巧思,到编织技艺的讲究;从文化意义的妙想,到最终修饰的匠心。实践环节中,她时而俯身示范穿线角度,时而轻声提醒绕圈力度。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彩绳在学员们指尖灵巧舞动,渐渐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绳结作品。张金女将鄱阳湖传说、生肖等内容融入绳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开发的各类绳结文创,让大家在编织中感受“结”的联结之美。
“原来一根绳子能蕴含这么多智慧!”景德镇学院的同学们课后仍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学生黄建由衷感叹:“这样的传统技艺,值得我们用心传承。”简单的话语里,饱含着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同与珍视。
走进都昌绳结传习所,一件件绳结编织工艺品琳琅满目。工作人员正将新到的线材分类:“这是从新疆选的长绒棉,亲肤又耐磨;那是云南的彩丝线,色牢度高……”张金女说,绳结编织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需守护的“文化宝贝”。如今作为非遗导师,她希望通过非遗课堂等培育传承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作品,借电商、参展等拓展产业,依托驿站助妇女就业。
三代匠心织新韵:
从生活物件到文化名片
张金女的绳结编织故事始于她的外婆詹爱玉。詹爱玉是一位普通农妇,田间劳作之余,她用稻草编织成蒲团,用毛线编织成毛衣,用缝补衣襟的盘扣、装饰的挂坠,将生活智慧融入每一道绳纹。那些缠绕在织架上的麻绳,是鄱阳湖畔农家人最朴素的生活智慧,在油灯下、灶台边,随岁月静静流淌。张金女的母亲张菊花接过了这根绳。30年寒来暑往,她将母亲詹爱玉口传心授的技法反复打磨,从绳结的松紧度到配色的协调性,每一个细节都刻入骨髓。那时的绳结,仍是邻里间互赠的家庭生活物品、民俗物件,却在代代相传中,悄悄积攒着成为文化符号的底气。
真正让绳结“破圈”的,是第三代传承人张金女。祖辈们的绳结编织,线材和颜色单一,用途也多为实用型的农具和生活用品等。而张金女这一代年轻人,为绳结编织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绳结的做法更加丰富多元化。如今,绳结编织的不再仅仅是实用品,更是精美的装饰品和艺术品。她在传统吉祥结中融入现代几何线条,让老手艺有了“国潮”范儿;将四平八稳结与水晶、黄金搭配,让实用挂饰兼具艺术质感。
去年,都昌绳结编织技艺被列入九江市第10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深感责任重大,都昌绳结编织现在成了‘文化宝贝’,我也浑身是劲儿!”张金女说,这份认可,不仅是技艺的保值,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绳结不再是“老古董”,而是承载地域记忆的活态传承。
“指尖经济”结硕果:
从居家就业到产业版图
“大家看仔细咯,这个如意结要这样绕……”在西源乡文化站里,张金女手把手地教学,把都昌绳结非遗课送到了村民的身边。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五颜六色的丝线上,映照出一张张专注的面庞。活动结束时,村民们捧着自己作品互相比较,笑声充满了整个文化站。这些五彩的绳结不仅串起了非遗,更编织着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新希望。
在张金女的工作室,这种“传承+产业”的融合更显生动。17名员工里,既有做了半辈子绳结的老匠人,也有刚放下农具的农村妇女。48岁的李大姐在家带娃陪读,进工作室学技半年后,不仅能独立完成复杂的“盘长结”,还跟着年轻人学直播带货,如今每月还有不错的收入。“以前靠天吃饭,现在靠手艺吃饭,在家里可以通过灵活的时间去手工变现,心里踏实!”
创新带来的蜕变显而易见:通过网络带货吸引粉丝30多万人,带动学员近千名,从事绳结编织的有400多人,两万余件作品通过电商、景区等渠道走向全国。网络直播间里,张金女边编边讲绳结寓意,网络销售订单不断,曾月入过万;景区定制的“平安结”成了游客必带伴手礼;寺庙订单的“吉祥结”寄托着祈愿……一根彩绳,就这样从鄱阳湖畔的农家小院,织成了连接市场的“致富链”。
从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的国际展台,到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都昌绳结的故事仍在续写。正如张金女所说:“绳结的生命力,在于每一次缠绕都连着传统,每一次打结都向着时代。”这根彩绳,一头系着千年文明的根脉,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未来,在鄱阳湖畔的阳光下,绽放出跨越时空的璀璨光芒。
(江建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