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双超”,力促“双增” ——创新农村“三资”监管的武宁实践

时间:2025-08-07 14:57:05 来源: 农民日报

一片300多亩的好水域,每亩年承包价却只有10多元。这样优质的村集体资产却长期被超低价租赁。

一个拥有20多间教室的镇中心完小,闲置后成为村民堆放农具的杂物间,一年只象征性地向村里交几百元堆放费。

超长期超低价经济合同,超低价处置、租赁农村集体资产……如此任性的“双超”给村集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为了重点治理农村“三资”中的“双超”乱象,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在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聚焦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多措并举推动“双超”整治走深走实。

治理后,不仅这片300多亩的好水域发包价是原来的20倍,闲置的镇中心完小租赁价格是原来的10倍,更重要的是,好水域用来养殖好鱼种,农户养殖一亩特种鱼比常规鱼纯赚1000元,闲置学校变成了村里的“致富工坊”,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年增收80余万元。

武宁县治理农村“三资”“双超”促进产业增值,就业增收。近日,记者前往武宁县,探访武宁县创新农村“三资”监管的新实践。

治理超长期超低价经济合同,力促产业增值

一个合同一签就是30年,一亩水域发包价格只有十几元……这样的问题合同在农村集体“三资”合同中频频出现。

如此不合规、不合法、不规范的问题合同在武宁县也屡见不鲜,武宁县农业农村局牵头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合同主要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内容显失公平型,租金明显低于市场价(低于当地市场交易价70%)、期限过长(租赁期限超过20年),或条款明显偏向合同相对方;第二类是程序违规型,村“两委”干部或村集体经济组织理事会理事长擅自签订合同,绕开“四议两公开”,未召开村民会议或未经集体表决。合同签订前未公示或公示流于形式,村民不知情;第三类是条款缺陷型。合同条款模糊(未明确标的、期限、价格)、权利义务失衡(只约定村集体义务无对方责任)、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第四类是履约异常型,承包方长期拖欠租金、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破坏集体资产;第五类是规避监管型。以“口头协议”“阴阳合同”代替书面合同,或称合同已遗失逃避监督,合同未纳入“三资”监管平台。

“要善于明确主攻点,找准突破口。”武宁县副县长武文斌认为,在五类问题合同中,第一类问题超长期超低价经济合同是突出问题,要作为重中之重进行治理。

武宁是渔业大县,有着“山水武宁”之称,丰富的水资源赋予了渔业产业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和独具特色的发展前景,全县养殖水面有41.7万亩,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庐山西海水域面积46万亩,其中80%在武宁境内。库湾是农村集体“三资”当中的重要水域资源,可在武宁一些乡村,库湾却长期被超长期超低价发包。

新宁镇渡头村老虎头库湾300多亩水域位于庐山西海,是村里的“资源宝库”,可就是这样的“宝藏”却被任性处置。2004年,村里一纸合同将这300多亩水域发包给一位个体户经营,发包价格只有5000元一年(每亩每年16元),这样的超低价一发包就是20年。

这样的结果不仅是“肥”了个体、“瘦”了集体,而且影响了渔业产业的发展。承包的个体户将水域用于养殖四大家鱼,粗放养殖加上四大家鱼市场饱和,当地镇村乃至武宁县的渔业经济一度没有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

2024年,20年租期已到。就在这名个体户寻求第二轮以同等低价承包20年经营权时,正好被武宁县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整治工作专班逮了个正着。工作专班叫停了这份问题经济合同,重新依法依规发包,按每年10.2万元的市场价发包给当地养鱼大户吴进,承包价是原来的20倍,而且合同中约定5年一交,承包户将5年的承包费一次性付清。

虽然承包费是市场价,费用不算高,但由于5年一交,吴进压力大了,动力也足了,促使他在养殖上积极调结构、优品质,他不养家鱼,而是养特种鱼、赚品质钱。吴进利用300多亩水域养殖鮰鱼和白鱼(翘嘴鲌)。鮰鱼品质好,远销北京、乌鲁木齐;白鱼深受南方许多消费者青睐,在庐山西海景区餐馆,一条5斤重的白鱼消费价在300元以上。

“相比起养殖四大家鱼,养特种鱼每亩能多赚1000元。”吴进说,“2024年养殖水域300多亩,今年就达到600多亩,争取明年在县里支持下突破2000亩。”

养殖户发展“超速度”、武宁县渔业产业发展超增值。武宁县农业农村局也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全县主推养殖鳙鱼、鲟鱼、鳗鱼、白鱼“四类特种鱼”,驱动渔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武宁渔业产品“庐山西海鳙鱼”被农业农村部认证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023年武宁被评选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024年全县鳗鱼产值3.8亿元,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

治理超低价处置、租赁资产,力促就业增收

“家底”不清不楚、“家产”遭贱租贱卖、“家财”被冒用挪用……这是过去农村集体“三资”资产当中的常见问题。武宁县而言,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生源急剧减少,农村学校土地、校舍资源出现了废弃、闲置、浪费现象。如何处理、盘活闲置的农村学校资源成为一道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农村闲置校舍不能再“闲”下去了!武宁县决定启动“闲置学校再生计划”、因地制宜推广“致富工坊”“康养中心”“仓储物流园”等多元开发模式,让沉睡资产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新宁镇斜滩村小原来是新宁镇中心完小,但由于镇完小合并到县城,多达3500多平方米的校舍几年前闲置了,校舍被附近村民作为临时杂物堆放间,象征性地一年交给村里几百元钱。

这样超低价“处置”实质上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在县教体局、县农业农村局的规范引导下,镇村决定面向社会发包。做工艺品的商家方小丑看上了这处闲置校舍,以一年4000元的价格租赁了这处校舍,改造成“致富工坊”,招收农民就业,制作出口用的圣诞节饰品,方小丑决心让废弃的校舍里生产出美丽的饰品。

“致富工坊”吸引了30多名村民来此就业,村民聂海梅不仅把妯娌梁秋芬吸引来就业,还把上学的儿子拉过来做暑假工,一家人在这里工作,不仅每人每月有两三千元收入,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

村民生产的产品销售至东南亚、欧盟等国家。首批项目就吸引近30名农村留守妇女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就近就业,实现“楼上安居、楼下乐业”。据统计,乡村“致富工坊”有效破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该项目全年销售额达500万元、村民手工收益年增收80余万元。

“要争取让每一间闲置学校变成‘致富工坊’、每一间教室都成为村民的‘创收车间’。”武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黎高峰介绍,全县共177所闲置教学点,县教体局联手县农业农村局对低价租赁资产进行了集中治理,截至目前,已采取多种方式有效盘活了90所闲置教学点,让“闲”资产焕发出了新价值。

(中国农网记者 张振中)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