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九江】“长江最美岸线”

时间:2025-08-11 10:36:56 来源: 九江日报

     

8月9日,《光明日报》9版整版专栏稿件《“国际湿地城市”,魅力不一般》,其中以《看江西九江:“长江最美岸线”》为题,单条报道了九江为了守护候鸟家园,接续推出一系列举措,在提升湿地生态价值的同时,构建人与候鸟和谐共生的家园。

“嘘——别作声!快看,青头潜鸭在莲蓬丛中捕食咧!” 站在江西九江青栖湖湿地观鸟台上,港口街镇护鸟队队员李洪宝压低嗓门,朝身后队友招了招手,队友心领神会赶忙架上望远镜。

“扑通……扑通……”透过望远镜,只见四五只青头潜鸭争先恐后地扎进水中,扑棱起朵朵水花。

青头潜鸭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最受关注的关键鸟种之一。“青栖湖靠近鄱阳湖,每年青头潜鸭、白鹤、小天鹅等2万多只候鸟在此越冬。2024年,青栖湖发现了400只青头潜鸭!”李洪宝介绍,“这些年青栖湖湿地环境越来越好,部分青头潜鸭留在本地,候鸟变留鸟,跟我们村民做起了‘邻居’。”

为了守护候鸟家园,一系列举措接续推出:营建生态缓冲带、种植沉水植物、管理洲滩植被……青栖湖湿地生态功能得到提升,成为远近闻名的观鸟地。

“区里还组建起护鸟队,队员全年上岗巡护,重点时段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李洪宝说,青头潜鸭秉性怯生,今年上半年的筑巢繁育季,大家伙严阵以待,直到6月底30多只鸭宝宝出巢才松了一口气。

九江坐拥152公里长江岸线和鄱阳湖2/3的水域,湿地面积约30.5万公顷。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九江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节点。九江市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近三年水鸟物种数与种群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4.9%和10.8%,整体增幅达36.6%。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九江对湿地的倾力守护。近年来,九江着力打造“长江最美岸线”,长江干流九江段断面连续7年保持Ⅱ类水质。“青栖湖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以上,同时根据水文节律利用排水站灵活控制水位,为青头潜鸭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九江市柴桑区林业局副局长颜小菊说。

九江还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合作参与”模式,建立了湿地保护综合协调机制,在提升湿地生态价值的同时,构建人与候鸟和谐共生的家园。例如,建成10个小微湿地保护和利用示范点,完成440多个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启动湿地系统智慧监测体系,开展后备湿地资源库建设,打造一系列湿地空间……

江西湖泊湿地面积最大的都昌县,正着力推动湿地生态治理市场化运作。用地单位通过县里的湿地资源运营中心,购买相应的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即可进行湿地占用申报,节省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凭借生态优势,永修县打造吴城候鸟小镇,推出“春赏花、夏戏水、秋采摘、冬观鸟”的旅游线路,带动上千名村民增收致富……

专家评——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业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宜红:

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最齐全、数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资源“家底丰厚”。近年来,我国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面对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问题,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湿地合理保护利用成为一道必答题。

九江实践启示我们,答好这道题,要做好这几点:

用“长牙齿”的硬举措织密湿地保护体系。严格执行湿地保护法、水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国土绿化、水土流失治理、岸线整治等工程建设。配套制定完善湿地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等国家标准和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系统分级保护与管理体系。构建湿地保护修复大数据智能采集与监管系统平台,准确把控湿地生态变化并及时预警,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

拓宽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湿地既有生态“绿颜值”,又有经济“高产值”,更有社会“好价值”。建立湿地生态产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制定湿地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可探索生态移民搬迁安置补偿、就业补偿、税费减免补偿等多元多样化补偿方式。另外,可总结推广江西湿地资源运营改革和杭州西溪湿地“点湿成金”的经验做法,将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观鸟、教育科普等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

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并非单一地域或流域的任务,而是全球的共同责任。全球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中4条经过中国,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中国方案正在惠及全球。以此次九江获得“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为契机,应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国际合作交流,探索创新湿地保护和利用成功经验与模式,增强社会公众湿地保护意识与能力,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光明日报记者 王洋 李玉兰 胡晓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