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燃情:九江老年球迷的绿茵守望
赣超联赛战鼓擂响,九江队的主场看台上跃动着一抹特别的亮色——头发花白的老人们有的挥舞红旗,有的操作云台捕捉精彩瞬间,有的奋力擂响半人高的大鼓。他们中有身着羽毛头冠的“印第安酋长”,有头戴红牛角帽的“老黄牛”,更多人身穿统一的蓝色助威衫,用震天呐喊证明:热爱足球,从无年龄界限。
银发助威团:看台上的“青春秀场”
8月初,赣超比赛九江首个主场迎战景德镇队的夜晚,看台上的杨军成了焦点。他头戴七彩羽毛冠,穿着豹纹运动裤,手上挥动着红色加油围巾,俨然一位“印第安酋长”。这套重达5斤的行头,是他耗时半月设计的成果。“年轻时就爱琢磨装扮。现在给球队助威,更要拿出精气神!”他抖动着羽毛笑道,看台灯光下汗珠顺着皱纹闪亮。
不远处,陈希辉的红牛角帽引来年轻球迷合影。这顶帽子是对九江传奇球迷桂二牛的致敬——那位曾骑行1870公里赴京助威、脸上涂着“中国”二字的老前辈。“二牛哥去年走了,可他的魂儿留在球场。”老陈抚摸着牛角,身后七八位老人清一色穿着订制蓝衫,胸前印着“九江九江威震四方”字样,“以前穿啥的都有,今年咱们商量着统一战袍,这才有气势!”
球迷专列上有不少老年人。
在九江队的球迷看台上,有不少老年人的身影,他们有着不输年轻人的精气神。陈希辉说,他们球迷群里年龄最大的已经八十岁了,九江队的比赛依旧一场不落地到场观看。在这些老年球迷中,有人翻出孙子淘汰的云台学拍摄,有人把降压药随身携带。当九江队进球时,他们同时举起红色围巾,喊声震天:“九江九江,威震四方!”
足球记忆:从童年的球场到远征大巴
杨军的足球梦始于四十多年前的厂矿宿舍。当时露天球场还是煤渣铺就,工人们用石灰画出边线。“第一次看厂队比赛,前锋鞋底掉了还狂奔进球!”他回忆道,那年省队来厂里友谊赛,自己翻墙钻洞溜进场,被大人揪住衣领时还死死盯着滚动的皮球。
看台上的杨军非常引人注意。
同样在厂区长大的陈希辉,已记不清老家属楼的模样,却清晰记得球场边的梧桐树。“树杈上挂块布就是球门。”他用手比划着,“有年冬天下大雪,我们扫出块空地踢球,回家挨了顿揍——棉鞋全湿透了。”成年后他养成雷打不动的习惯:国家队比赛必看电视直播。2023年杭州亚运会,他和儿子坐七小时绿皮车赴现场,这场经历也成了他和儿子的珍贵回忆。
今年赣超联赛让老球迷们找回了“第二春”。杨军随九江队走遍省内11个赛场,此前却是“独行侠”,他说:“过去看球就带个保温杯,自嗨型加油。”七月底九江队在客场挑战南昌队,他在八一体育场结识了扛大旗的陈希辉、退休教师周德仁。回程大巴上,这群老人加了微信,组建了自己的联络群。
痴心未晚:为热爱解锁新技能
为买到助威服,陈希辉经历了“创业式”折腾。女儿教他注册电商账号。“哈哈,你看我,第一次网购就敢订50件!”他得意地点开手机,展示与厂家的聊天记录“这个蓝比蓝天更蓝,又不像宝蓝,你看看这是我们九江队的比赛照片”。货到那天,他召集球友在驿站现场拆箱试穿,不合身的立刻返工修改。
杨军的甜品原料店柜台上,总放着云台操作手册。为拍好比赛视频,他每天抽半小时练习跟拍技巧。“开始拍得头晕眼花,现在能抓特写了。”他展示着手机里大家坐专列出发的视频,画面平稳如专业直播。最近又网购声控补光灯:“下次夜场比赛,要把球迷脸上的油彩照得更亮!”
比赛日的九江体育中心外,杨军认真调整羽毛冠的角度,陈希辉挨个检查老伙伴们的蓝衫是否整齐。当球员通道灯光亮起,这群老人瞬间挺直微驼的脊背,将皱纹藏进助威或贴纸——此刻他们不是祖父祖母,只是足球少年。
“我们这代人,年轻时为国家流汗,老了为家乡球队呐喊。”陈希辉擂响战鼓,鼓声惊起飞鸟。看台最高处,桂二牛生前使用的“九江雄起”横幅在夜风中舒卷,犹如不熄的圣火。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