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向“田”聚力,让“沃土”孕“金穗”

时间:2025-08-21 10:06:29 来源: 九江日报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为契机,紧扣‘稳数量、提质量、强管护、促融合’核心任务,全域统筹、系统推进,确保‘建成一片、管好一片、见效一片’。”7月30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作出承诺。当天,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情况的报告,旨在通过监督压实责任、破解难题,助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质效双升,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调研“多面手”

——织密监督网

我市现有耕地394.33万亩,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67万亩,覆盖率达67.8%。让高标准农田真正发挥“藏粮于地”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今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由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牵头组织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项目现场调研,与基层干部、人大代表及种粮大户、农户等座谈交流,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民声。

为确保调研扎实有效,调研组打出“组合拳”:省、市、县三级人大同步联动,凝聚监督合力;创新人大监督、纪委监察、审计调查融通机制,调用纪检巡察和审计数据强化支撑;赴外地学习中原地区先进经验拓宽思路,为精准掌握实情、破解建设难题筑牢基础。

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关键抓手,交出了一份优质答卷——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出台相关文件,构建起“规划—建设—管护”全链条制度框架,创新多种模式,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培训会在我市召开。建设质效稳步提升,通过推进“小田变大田”、配套水利设施,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别,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0斤以上。管护模式不断创新,永修县试点“第三方公司+乡镇管护员”、武宁县探索“多方联动管护”、柴桑区引入保险机制并试点物联网监管等,各地因地制宜的管护实践让建成的农田持续发挥效益。2022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103万亩高标准农田……这些成效坚定了发展信心。

问题“多方来”

——短板待补齐

“有些田块选得太随意了。”调研组工作人员直言规划布局问题:部分项目选址脱离当地自然条件,在砂石地、港沟滩涂建成的农田种不了水稻;还有的田块电线杆密集,影响无人机耕作、植保。

质量监管漏洞同样令人担忧。“有的外地企业中标后转手分包给本地施工队,层层转包后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调研组举例,不少项目机耕道没铺砂砾层、排水渠深度不够、下田板设计不合理,导致机械进不了田、排灌不顺畅,难以达到标准。“有的地方连‘每亩不低于15元’的管护资金都难以保障。”调研发现,部分县(市、区)因财力紧张,管护经费落实不到位,加上缺乏长效机制,设施老化破损问题日益凸显。

保障体系短板也制约着建设质效。“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就两三个人扛着项目,水利、规划专业人才严重短缺;财政、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各管一摊,没形成合力。”一位农业农村系统工作人员坦言。

粮安天下,地为根本。调研组在多地走访时发现不少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很难持续推进。为此,市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梳理形成《关于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高标准农田覆盖率和基层群众的满意度均有待提高,根源集中在系统规划不够合理、质量监管不够严格、建后管护不够到位、保障措施不够完善四个方面。

对策“精准提”

——全链条发力

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分组讨论时,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建管并重、提质增效”提出意见建议,随后从“数量、质量、生态、科技、制度”等维度形成系统性的审议意见,包括因地制宜编制四级规划体系、引入第三方参与质量监管、推广多元化管护模式、加强部门协同联动等,为破解规划失衡、质量参差、管护薄弱、保障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根据要求,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需对报告的审议意见认真研究办理,并在2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结果。由此,从调研、审议到整改落实——形成了完整的监督闭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在会上当场承诺认真落实,正是对这项工作的积极响应。

沃土生金,仓廪可期。市人大常委会将持续跟踪审议意见落实情况,以“全闭环”监督确保每一分投入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效。从“粮田”到“良田”,从“好田”到“丰产”,九江正以扎实行动,让每一寸沃土都孕育希望,为粮食安全筑牢根基,让金色稻浪在赣北大地持续翻滚。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黄梦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