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区构建现代化县域物流体系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打通“微循环” 畅通“大动脉”
柴桑区构建现代化县域物流体系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从庐山脚下的毛桥村到长江中心的江洲岛,每天有数以万计的包裹在柴桑区城乡快速流转,小包裹“微循环”畅通了经济“大动脉”,也让柴桑区广大群众的快递在加速流通中传递幸福和希望。曾经,柴桑区农村地区原有的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限制了城乡商业体系的有效对接,制约了农村消费潜力的进一步释放。该区打破这一瓶颈,全力推动县城快递物流向“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疏通乡村“最后一公里”,实现县域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
智慧物流园 建成后日处理快递10万件
走进九江智慧物流园建设现场,施工机械正有序推进1万平方米作业场地的改造工程。智慧物流园距离杭瑞高速狮子收费站出入口仅200米,距离九江市快速路匝道口1.4公里,距离柴桑区庐山高铁站约5.6公里、九江机场约22.5公里。作为县级共享共配中心,这里正实施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提升工程,5000平方米的冷链仓储区配备智能温控系统,将实现-18℃至15℃的智能调温,满足生鲜、医药等多品类存储需求。
今年7月底,继京东等行业龙头企业之后,顺丰速运也顺利签约入驻智慧物流园。依托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和政策环境,顺丰在智慧物流应用、“无人经济”场景落地等方面深化布局,引入自动化分拣设备、无人机配送等创新技术,打造集智能仓储、高效转运、科技应用、产业服务、民生保障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标杆枢纽,日均处理快件达10万件。柴桑区打造的多级物流节点体系,构建起以城区自动化分拣中心为核心、乡镇中转站为支撑、村级网点为末梢的三级配送网络。
贯通城乡 打造业态融合的物流体系
柴桑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构建现代物流体系,仅靠建几个仓库、选几个快递站点远远不够,而是要用贯通城乡、技术赋能、业态融合的模式去运行。”
眼下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节,涌泉乡的葡萄种植户们再也不愁了。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又没有存储的地方,黄洞村的村民只能把葡萄运到5公里外的集镇或者更远的地方去售卖。如今,冷链物流车定期来村里收购葡萄,统一运送到涌泉乡农产品仓储中心,该中心集农产品预冷、分级分选、加工包装、检验检测、智慧仓储、农产品售卖等功能于一体,能够较好解决全乡数万斤葡萄的存储问题。在马回岭镇,试点建设的农产品预处理中心已完成设备安装,可实现新鲜蔬菜的分级包装与冷链存储。记者了解到,依托冷链物流体系,柴桑区正规划建设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能更好地推动区域冷链物流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乡村快递 在家门口也能轻松收取
“这是我给奶奶买的按摩仪,以前快递只能送到镇上,出门拿趟快递特别麻烦,现在村里就有了快递站,出个门就能拿到。”在城子镇龙江湖村快递站点,暑假回乡的大学生徐建伟说。这种变化得益于依托现有农村超市网点,深入探索代投、代收、共配等合作模式建设的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极大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县域物流的乡镇中转站辐射全区各乡镇、街道,供应商整合率达到12%以上,共同配送率达到60%以上,日均配送2车次以上,中心仓整合商品1000种以上,农产品上门时间缩短至24小时内。
柴桑区根据“四大片区”差异化推进乡镇快递点建设,有效激发了物流动能,马回岭镇将邮政网点改造为区域分拨点,结合交通部门客货邮线路试点,日均处理快递1200件,成为集物流配送、农产品收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点。从智慧物流园的智能分拣线到涌泉乡的冷链中转站,从数字化平台的实时数据流动到乡村末端网点的快递收发,柴桑区正在勾勒一幅以物流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为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先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坚实支撑。
(陈音淇 周凌云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洪永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