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铁人”陈申桃:两代人的抗洪坚守
在濂溪区新港镇江矶村人的记忆里,1998年的洪水裹挟着风浪,却冲不垮一位村支书“洪水不退,我不离堤”的铮铮誓言。他叫陈申桃,当年40岁的他刚上任村支书,就带着乡亲们在大堤上坚守3个多月,用赤胆忠心守住了家园。
用行动践诺“人在堤在”
1998年5月19日,陈申桃刚当选新港镇江矶村党支部书记,长江水位就开始暴涨,全村工作立刻转向防汛救灾。他雷厉风行组建队伍:18人的抢险队、50人的巡逻队、50人的预备队,50多名党员在大堤上重温入党誓词,“誓用生命守卫家园”的声音,盖过了江水的咆哮。
大堤上的6个棚子,是他们的“战场指挥部”。每个棚子16人24小时轮班,一本发黄的防汛日志里,每一页、每个班次都有陈申桃的签名——他把家安在了大堤上。40℃的高温天气,他带头铺三色布护坡、砍堤上杂草,哪怕是细小的渗水泡泉都不放过;发现险情,他二话不说跳进刺骨江水,“大堤一定要守住!守不住,无脸见家乡父老!”
最惊险的一次,是7月9日傍晚发现的“碗口粗泡泉”。在离堤脚200多米的水塘里,3米多高的浊水柱直冲天空,若不及时封堵,大堤随时可能溃决。陈申桃脱了上衣就跳进5米深的水里,靠青砖石沉底摸索洞口——水底洞口有草帽那么大,他浮出水面大喊:“快搬砂石!”36个小时里,1700多方砂石被抛入水中,泡泉终于被压住。当他从水里爬出来时,累得瘫在地上,连抬手的力气都没有。
而这份坚守的背后,藏着他对家人最深的愧疚。7月28日,92岁的祖母因病离世,噩耗传来时,他正顶着大雨巡堤。“婆婆,孙儿不孝!” 他捧起一抔泥土撒进江水,泪水混着雨水往下淌。市、区领导命令他回家处理后事,可他看着上涨的水位,咬着牙继续巡堤,在场的人看着他通红的眼睛,无不心疼动容。
没过多久,老闸口渗水的险情又出现了。他带着突击队员在洪水里泡了15个小时,拉泥土、扛石袋、堵漏洞,肩头的责任压得他直不起腰,心里的悲伤又时时翻涌,可他始终没退一步。直到一次巡堤时,他眼前一黑摔进石头沟,胯骨摔伤、小腿划开两寸长的口子,鲜血直流。领导让他回家休息,他却一拍大腿:“都什么时候了,怎么能当逃兵?洪水不退,我不离堤!”包扎完伤口,他又一拐一瘸地走进风雨里。
3个多月,陈申桃瘦了一圈,却成了乡亲们心中的“主心骨”。在他和队友们的坚守下,益公堤如钢铁长城般巍然屹立,护住了身后的工厂、学校和村庄。他也因此获评“九八全国抗洪英模”“江西省抗洪抢险功臣”,可他总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该做的事。”
退休不褪色,带着儿子再上堤
时光流转,2020年7月,新港镇再次遭遇洪水。已62岁退休的陈申桃,看着家乡被淹,心里心急如焚——他拉上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儿子陈建,主动加入抗洪队伍,成了东升堤上的“义务哨兵”。
巡堤查险、加固堤坝、处理管涌……高温天气里,陈申桃戴着旧草帽,手拄竹棍,和年轻干部、部队官兵一起忙碌。圩堤边潮湿多蚊虫,他的双手被叮得通红,却一点也不甘落后;哪里有险情,他就带着儿子往哪里冲,动作依旧麻利,眼神依旧坚定。
“1998年,我爸在堤上抗洪,等他回来,我几乎认不出他。后来能和他一起并肩战斗,是件幸福的事。”陈建的话语里满是敬佩。
从“拼命支书”到“义务哨兵”,陈申桃的身影始终出现在家乡需要他的地方。他用20余年的坚守证明,抗洪精神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是代代相传的担当。那顶缝补过的草帽、那根刻着纹理的竹棍,还有“洪水不退,我不离堤”的誓言,终将在岁月里,成为九江抗洪记忆中最温暖的印记。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余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