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九钢:以人才工作“大格局”走实新时代强企之路

时间:2025-08-27 16:24:08 来源: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九江日报社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

九江新闻网讯(尹晔珠)“我将开展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跨领域研究,推动钢铁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初秋时节、长江之畔,方大九钢新入职硕士毕业生彭存赫在谈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时,斗志昂扬。

方大九钢2012年重组加入方大集团,在党建引领下,坚持以政策引才、用平台育才,推动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动能,在转型升级过程中,2024年吨钢材利润、人均产钢量已位居行业第二,企业以跨越式发展,书写了新时代人才强企的生动实践。

筑巢引凤:以“真金白银”获取“第一资源”

2025年8月4日,方大集团钢铁板块以“科技引领发展,创新赢得未来”为主题、为期一个月的硕博入职培训在方大九钢开班,来自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近三百名硕博齐聚一堂,他们将正式开启崭新的职业生涯。

方大集团高度重视人才和创新,坚持人才强企与创新驱动的战略,全集团连续三年累计将招聘6000名硕博人才,其中方大钢铁板块计划三年累计招聘1500名,将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广阔的成长空间,为科技研发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让这些硕博人才入职以后心无旁骛地去搞研发创新,依托企业的广阔平台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和个人学术价值的双重突破。方大集团人才工作的“大格局”,让社会影响和关注,变成了人才共同奔赴的实际行动。

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张黎坦言,选择方大,不仅因为企业提供的优厚待遇,更因为这里有“让科研落地的土壤”。他提到,自己研究的“材料组织调控与疲劳寿命提升”方向,与高强高韧弹簧钢的研发需求高度契合,企业还将提供充足的研发资金和设备支持。这种“专业对口、平台广阔、保障到位”的环境,让他下定决心将个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毕业生王梦瑶的选择,与方大九钢对数字化转型人才的渴求相贴合。“机械臂精准作业等场景让我感受到了钢铁企业的现代化。我将发挥自己的专长,帮助企业提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她说,自己的专业知识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流程优化,推进企业的“5G+智慧工厂”建设。

“方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福利待遇极具吸引力,为我安心工作、持续提升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彭存赫表示。方大九钢构建覆盖“衣食住行、成长发展”的薪酬和福利关爱体系,不但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并根据工作业绩情况,实行干到给到、上不封顶;推出“孝敬父母金”、医疗费用资助、“方大养老金”等方大特色福利,“一人在方大,全家有保障、终身都受益”的保障体系,让人心安以企为家,全身心地将情怀融入事业。

“我们打破条条框框,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挑大梁。”方大九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李建辉表示,企业不唯学历、不唯资历,只要能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创新,就能获得认可。方大九钢坚持公平公正、机制灵活、发展平台广阔,晋升通道畅通,能确保人才快速成长。这种开放的人才观,也吸引了很多高技能人才前来。

未来企业技术创新研发将围绕国家战略,立足产业升级、钢铁材料、AI大模型等领域,努力攻克前瞻性技术,填补行业乃至世界技术空白,以科技引领发展,用创新去赢得未来。

沃土育才:以创新平台激活“第一动力”

8月13日,在方大九钢中板生产现场,中板车间工程师谭志坚正在查看新轧制的薄宽规格钢板情况,“这次我们成功完成Q355C品种钢14×2800、16×2800薄宽规格钢板的批量轧制任务,产品一次合格率达100%。”此次轧制的钢板规格是中板生产过程中控制难度最高的规格之一,对工艺精度和设备性能要求极高,成功完成轧制既标志着企业在薄宽规格轧制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更是企业不断创新结出的硕果。

人才成长需要沃土,创新突破需要平台。方大九钢搭建了“学术委员会+劳模创新工作室+合理化建议和小改小革大众创新平台”的三级创新体系。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宋江涛,2008年从湖南工业大学毕业入职九钢,企业广阔的平台和灵活的机制,让他得以迅速成长。2017年以来,宋江涛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153条、被采纳83条。其中参与钢包系统温降的研究及应用,通过降低出钢温度为企业创效600余万元;主导120吨转炉挡渣板改造项目、年创效达200余万元;获得《一种全弧方坯连铸机引锭杆的吊装夹具》等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先后荣获全国民营钢铁工匠、江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方大坚持党建引领,给平台、给待遇、给环境,让我不断实现突破。”宋江涛从一名基层普通技术人员到取得今天的成绩,由衷感激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更感激各级党委、政府给予的关心支持。

目前,方大九钢成立了机械、电气、自动化等7个专业学术委员会和宛双、宋江涛两个劳模创新工作室,获得国家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0余项、发明专利3项。与此同时,依托合理化建议平台,将专业创新和大众创效相结合,仅2024年企业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14426条、采纳3185条;完成小改小革2645项、创效1500余万元。2025年上半年收到合理化建议和小改小革4000余条、申报创新成果637项,累计投入70余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330万元。

另外,企业还实施“老带新”等培养机制。东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硕士罗志华2024年7月入职方大九钢,现就职于该公司炼铁厂技术成本科,和同事们一起对高炉的冶炼工艺、操作方案等进行研究优化。“公司提供的实践平台让我快速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罗志华表示。

方大九钢以行之有效的方式“用人、育人”,全面激活人才动力,让人才在实践中锤炼本领,让知识和技能转换为科研成果,让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最终使人才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协同共进:以人才+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十余年间,方大九钢以人才为钥匙,成功开启创新之门,实现“人才+创新”协同共进,持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交出亮丽答卷。

——智慧跃迁,由传统钢铁到“智慧钢铁”。在方大九钢的智能管控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各条生产线的生产数据:4号高炉煤气利用率45.48%、3号高炉当天料批数68……这些实时数据的背后,是AI大模型、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应用,更是企业人才团队的智慧结晶。企业通过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成立大数据中心等,培养出一批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技能人才,并推动人才与技术的深度融合,获评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江西省先进级智能工厂。

——绿色转型,从“高能耗高污染”到“国家绿色工厂”。曾几何时,钢铁企业总是与“高能耗、高污染”画等号,方大九钢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引进环保专业人才和技术,累计投入数十亿元实施环保技改升级,实现了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巨变,荣获国家绿色工厂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称号。在这场“绿色革命”中,人才和创新技术正是破解环保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发展涅槃,从“全国倒数”到“行业先进”。2012年,未加入方大之前,九钢曾深陷亏损泥潭,全年巨亏10亿元。生死存亡之际,方大入主九钢。企业没有简单地裁员降薪,而是选择“投资人才”——推行“三个不减”、出台系列福利、大幅提升员工待遇、畅通职业发展通道……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全员创新创效的热情。重组一年,企业实现扭亏为盈,近年来员工收入大幅增长,吨钢材利润稳居行业前列。

从“传统钢铁”到“智慧钢铁”,从“全国倒数”到“行业先进”,方大九钢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人才成长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最终惠及员工与社会,2012-2025年上半年,方大九钢累计纳税超120亿元,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让“人才强企”蓝图变成“现实画卷”,方大九钢坚定不移把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