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州论语】别把民情当舆情
网络早已成为表达民情的重要通道。但在一些地方,基层领导干部面对网络舆论时,却呈现过度紧张、过度反应的状态。对于一些负面、批评性的声音,如临大敌,将“堵”和“防”作为首要手段,试图营造一个“零负面”的真空环境。这种“错把民情当舆情”的现象,折射出的是基层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的认知偏差。
小区物业不作为、家门口的路灯不亮、办事窗口拖拉……这些网络空间的诉求,是民声,更是民生。民情与舆情,只有一字之差。民情关乎群众的衣食住行、上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切身利益。删帖、封号、压热搜,“网上没消息了”不等于“问题解决了”,追求“零负面”既不现实,也无必要。用管控舆情的方式对待民情,只会错过解决问题的黄金窗口期。
直面问题、解决矛盾、及时反馈,才是对待民情的正确态度。这就好比一个人患上了过敏症,与其一味地躲避过敏原,不如强身健体。
因此,作为基层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认识到批评不是麻烦,是发现工作短板、预警社会风险的“雷达”。要提升能力,加强媒介素养、公共关系、法律知识培训,善于与群众沟通,精准回应群众诉求。要完善制度,学会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政民互动机制。
当然,网络上也不乏恶意“带节奏”“混淆视听”的现象。这就需要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依靠主流媒体发出权威、准确的声音,疏导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
我们需要以一种自信、开放、透明、法治的姿态,与群众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只有脚上沾满泥土,才能俯下身子听见最真实的民情。只有耳中包容万象,才能虚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将其视为改进工作的镜子。只有口中善于表达,学会熟练、真诚地运用媒体工具,避免“本领恐慌”,才能与群众沟通,让网络成为沟通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孔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