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里藏着民生温度
8月26日清晨,八里湖新区的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蔬果的清香与市民的欢声笑语。备受期待的八里湖新区智慧农贸市场正式开门迎客,红绸落地的瞬间,早已等候在外的市民们鱼贯而入,崭新的摊位前很快排起长队,称重声、叫卖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为这片新兴城区注入了最鲜活的烟火气。
现场人潮涌动,新市场里的热闹与便捷
刚走进市场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明亮整洁的环境。与传统菜市场的潮湿拥挤不同,这里的地面干爽洁净,水产区、鲜肉区、蔬果区、干货区等分区明确,悬挂的指示牌清晰醒目,市民们无须绕路就能找到所需品类。水产摊位前,活蹦乱跳的鱼虾在透明水箱里游动,摊主正麻利地为顾客称重装袋;蔬果区的货架上,翠绿的青菜、通红的番茄、饱满的菌菇码放得整整齐齐,新鲜得仿佛还带着晨露。
“这菜看着就新鲜!给我来两把上海青!”一位阿姨边挑选边和摊主唠着家常,脸上满是笑意。不远处的趣味套圈活动区更是围满了人,孩子们攥着圈跃跃欲试,大人们在一旁加油鼓劲,套中蔬菜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开业第一天就这么热闹,以后买菜可方便多了!”市民李大爷手里拎着刚领到的鸡蛋,是参与“智慧生活·惠民万家”活动抽到的奖品,他笑着说,“以前买菜得走半小时到中梁(首府)那边,现在出小区步行十分钟就到,还能顺便带孩子玩会儿,太贴心了。”
商户忙不停,市民乐开花
热闹的人群中,蔬菜摊主王大姐的摊位前始终围满顾客,她一边快速称重,一边笑着说:“从早上六点到现在,补货都补了三次,你看这青菜,刚从地里摘的,嫩得能掐出水,价格也实在,大家当然愿意买。”她指着电子秤上的屏幕,“这秤智能得很,称完自动显示价格,还能直接扫码支付,比以前方便多了。”
代炒菜的刘师傅则忙得额头冒汗,他一边颠勺一边介绍:“我朋友在北上广做这个,生意好得很。八里湖新区年轻人多,上班忙没时间做饭,我就想着把这服务带过来。素菜加工费6块,荤菜15块,大家自己带菜看着炒,油用的都是大品牌,绝对放心。”他指着旁边的透明厨房,“你看这锅碗瓢盆,都是当着大家的面清洗,卫生这块没得挑。”
下午5点30分,身为职场女性的郭女士下了班就直奔菜场,她说暑假期间,她经常给儿子点外卖,儿子今天想吃土豆丝和辣椒炒肉,她知道新区菜场有这个服务,下了班就直接来了。买菜、洗菜、切菜一顿忙活,三个家常菜代炒师傅花了不到20分钟出锅了。“要是我自己搞,那得一个小时,搞得厨房乱七八糟,还要收拾,一顿饭没有两个小时搞不定的,关键我做得不好吃。这个好,又卫生,又健康;味道也不错,我看着他下锅,比外卖吃得放心。”郭女士情不自禁地点赞。
对于周边居民来说,新市场的开业更是解决了“买菜难”的大问题。家住浔阳府的张阿姨说:“以前买菜还要坐公交,提着大包小包回来累得够呛。现在好了,市场就在家附近,环境又干净,今天买了条鱼、一把青菜,花了不到20块,比以前还便宜点。”正在扫码溯源的市民陈先生则对智慧系统赞不绝口:“刚买了块猪肉,小票上有个二维码,扫一下就能看到肉的来源、检疫信息,还有摊主的营业执照,买着特别放心。”
从“菜篮子”到“幸福指数”的民生答卷
在市场的公示墙前,不少市民驻足查看。墙上整齐排列着所有商户的营业执照、健康证等信息,一目了然。市场负责人介绍:“我们通过智慧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管理,从商户准入到商品溯源,从价格监测到消费维权,都能在线上完成。市民有任何问题,随时可以通过系统反馈,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他拿起一张购物小票,“这上面的信息不仅能让市民放心,也能倒逼商户规范经营,形成良性循环。”
八里湖新区成立十余年来,从一片荒地到高楼林立,常住人口已突破5万。随着人口增长,配套设施的完善成为民生刚需。八里湖新区智慧农贸市场的落地,正是当地政府回应群众期盼的具体行动。“菜篮子”虽小,却装着大民生。从选址规划到智慧系统搭建,从引入商户到推出便民服务,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如市场一位工作人员所说:“我们不仅要让市民能买到菜,更要让大家买得方便、买得放心、买得舒心。代炒菜服务解决的是上班族的‘做饭难’问题,智慧溯源保障的是食品安全,便捷的交通和整洁的环境提升的是生活品质。这些看似细微的服务,其实都是在编织一张民生保障网,让居民的幸福感看得见、摸得着。”
傍晚时分,市场的人流依然不减。提着菜篮的市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代炒区的饭菜香飘向街头。八里湖新区的这个傍晚,因为一家智慧农贸市场的开业,变得格外温馨。在这里,每一笔交易都连着民生,每一项服务都透着关怀,智慧“菜篮子”里装着的,不仅是新鲜的食材,更是一座城市对市民的暖心承诺。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商乐)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