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见面会上,来了4位老师

时间:2025-09-06 09:46:58 来源: 江西发布

9月5日下午,江西省优秀教师记者见面会举行。我省4位优秀教师与记者见面交流。一起来认识他们——


图片


让山区孩子接触到专业的音乐教育

把竹笛带进课堂

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

音乐教师 肖惠文

图片


      我是肖惠文,一名90后音乐教师,来自泰和县水槎乡中心小学,也是电影《音乐课》主角的人物原型。2014年我大学毕业,2017年选择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在水槎乡已经坚守了8年。为了让山区孩子也能接触到专业的音乐教育,我把竹笛带进课堂。我用趣味游戏教孩子们认音符,带孩子们走进竹林聆听笛音,一起动手制作竹笛,让孩子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乐器。现在,走进水槎乡中心小学,总能听到清脆的笛声,这笛声中藏着孩子们对音乐的热爱,更藏着他们对未来的遐想与希望。谢谢!


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

夺得我国该项目首枚金牌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00后”教师 李德鑫


图片


      我叫李德鑫,来自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是一名“00”后,从事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工作。2022年10月,我代表国家出征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夺得我国该项目首枚金牌。我深知“技能改变人生、匠心成就未来”,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我把世赛标准融入教学,以企业真实项目带学生实践,还将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结合。


   尤其让我自豪的是,如今,我和团队培养的学生不少都扎根江西家具产业一线,助力产业发展。未来,我会继续守好讲台,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以心换心

敬佑生命

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护理教师 李沐


图片


      我是江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的李沐,此前曾是重症监护室护士,这份临床经历是我教学的珍贵实践素材。

      走上讲台后,为让学生练就“敢上手、会应变”的本领,我将重症真实案例改编为教学素材,通过编口诀、创护理歌、设计舞蹈化解知识难点,引入3D解剖软件与虚拟仿真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我还牵头组建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带动教师挖掘护理领域的思政元素,就是想让学生明白:护理不仅是技术,更是“以心换心”的事业,要牢牢树立“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信念。



相信教育有温度更有力量

江西理工大学
“80后”辅导员 董玉婷


图片


     我是江西理工大学董玉婷,一名80后辅导员,今年是我担任辅导员的第21年。我们学校工科生多,我便发挥音乐特长,组建合唱队、舞蹈队,开设音乐思政课,以音乐为鲜活载体,于潜移默化中将思政教育入脑入心。为更好守护学生心理,36岁时我开始攻读心理学博士,毕业后创办“树洞小屋”工作室,帮学生化解各种心理问题。


    我还参与全国辅导员工作室联建,并成为第一批主理人。21年辅导员工作经历,让我始终相信教育有温度更有力量。未来,我会继续以爱与智慧,温暖、赋能更多学生。


问答一




新华社记者: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深厚的教育情怀。请问各位教师代表,对你们而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新时代江西的教育实践中,具体意味着什么?将如何延续这份使命?


李沐:


对我来说,“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以红色基因铸魂,以专业素养赋能,为国家培养“有温度、懂传承、能担当”的护理人才。我把红色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比如暑假,我会带学生重走红军护理员的足迹,去瑞金、于都等革命老区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明白护理工作不仅是份职业,更是守护生命的责任。

同时,我坚持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聚焦江西乡村健康需求做研究:有学生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用药随意、病情波动大,就以此为课题完成慢性病管理研究;有学生关注乡村传染病防控薄弱点,针对性开展调研。 

此外,我还依托江西中医药优势,在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比如省级一流课程《内科护理学》,结合“天人合一”的中医思想,按四季发病特点将课程分为“秋之叶殇”“冬之静谧”等章节,帮学生建立中西医融通的护理思路。

董玉婷:

作为扎根江西红土地的高校辅导员,在我心中,新时代江西教育实践里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以红土地的红色基因铸魂,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让他们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江西丰富的红色资源,是我开展育人工作的“活教材”。日常工作中,我会把红色教育融入学生成长点滴:开主题团日、班会时,组织学生看“思享荟”、听“红师”讲红色故事,一起讨论青年担当;和学生谈心时,会借方志敏的红色家书为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帮他们驱散迷茫、坚定信念。我还带学生参加暑期大思政实践,走进井冈山、于都长征出发地、小平小道等地,让他们亲手触摸历史,从心底筑牢爱国情、立下报国志。

同时,我也注重将“红色铸魂”与“科技强国”结合,在党团活动中加入产业实践环节:带学生走访企业、对接实习、走进生产线,听工程师讲技术突破的故事,让他们真切感知“专业能为国家做什么”。

肖惠文:

作为扎根江西山区的教师,在我心中,新时代江西红土地上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有着最朴素也最坚定的内涵:“为党育人”是让红色基因通过教育浸润孩子心田,“为国育才”是为山区孩子插上逐梦的翅膀,让他们既能守好家乡的根,也能飞向更广阔的天。我们学校地处泰和县水槎乡——这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满是红色记忆。我把红色文化揉进日常教学里,让孩子们用笛声演绎红色旋律,听家乡的革命故事,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刻进心里,这便是我理解的“为党育人”。 而 “为国育才”,对山区孩子来说,我引入竹笛教学,不只是教吹笛,更是帮他们树自信。

未来我会继续做三件事:一是完善竹笛教学体系,让更多孩子受益;二是多邀请专业人士来校指导、带孩子走出去交流,帮他们打开视野;三是联合其他老师开设更多艺术课,在品德培养、心理关怀上多下功夫,让山区孩子吸收多元养分,茁壮成长。 

李德鑫:

对我来说,职业教育不光是教技术,更要以红色精神铸魂、以精湛技能赋能,让学生既练就“能干事”的真本事,更涵养“肯担当” 的家国情怀,成长为能支撑产业发展、报效国家的新时代工匠。

这些年来,我一直把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这些红色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学里,用“红色文化+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不怕苦、肯钻研的工匠精神,鼓励他们树立“用技能报效国家”的信念。

我始终引导学生 “以技能服务社会”,带他们开发竹木产品帮农户增收,去中小学讲传统木工文化,进社区帮老人修家具。让学生明白,技能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家国的工具。 

接下来,我还会借助“校赛-省赛-国赛-世赛”这样四级比赛的体系,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让更多的青年通过职业技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培养学生追求极致的品质,传递工匠精神。作为职教队伍中的一员,我会继续扎根在这片红土地上,坚守教育者的初心,为江西的职业教育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问答二




江西日报记者:肖惠文老师扎根江西乡村教育多年,见证了乡村学校的变化。请问肖老师,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过程中,您觉得最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您和团队是如何用教育力量唤醒乡村孩子的梦想、助力孩子全面发展的?


肖惠文:


扎根乡村教育这些年,我亲历了学校变得越来越好:教学楼更美了、运动场地更全了,硬件设施不断得到改善,但教育资源不均衡、师资队伍不稳定,仍是我们推进乡村教育振兴中最需突破的瓶颈。

比如艺术教育领域,专业音美老师稀缺,导致很多学校的艺术课要么 “走过场”,要么难以持续开展,这成了乡村孩子全面发展路上的 “绊脚石”。为了打破这种困境,唤醒孩子们的梦想,我和团队一直思考如何发力: 水槎乡遍地是竹林,我们就把竹笛作为艺术教育的突破口。

我自己自学竹笛制作技艺,开设竹笛制作课,还专门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来校带教,让孩子们既能学吹笛,又能亲手将竹子打磨成乐器,原本枯燥的音乐课变成了“动手+学艺”的课堂;把课堂搬到竹林、溪边,让笛音伴着风声、水声,让孩子们在自然里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结。

为了让竹笛教学能长久延续,我和其他老师一起编写了校本教材,把教学步骤、练习方法细化,哪怕是非专业老师也能快速上手,有助于解决“师资不足” 的难题。


问答三




江西电台记者:江西正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深化产教融合。请问李德鑫老师,您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何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李德鑫:

首先搭建了校企共建的实践平台——我把大师工作室直接建在家具企业生产核心区,还以技术顾问身份深度参与企业生产,由此形成“企业出题、工作室审题、师生答题”的联动模式。这让学生能直接走进企业生产线,学习的内容都是企业当下最需要的实操技术。同时,这些来自一线的课程资料,既能用于在校教学,还通过 “新型学徒制”培训了2.6万人次企业员工,形成“教学-生产-培训”的良性循环,学生适应产业需求的能力也跟着提上来了。

其次,聚焦企业痛点开展技术攻关——我们组建专项项目组,针对家具企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研发需求提供支持。近三年已为13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还同步参与了企业职工培训。这个过程中,我把课堂延伸到车间、社区,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产业问题时,既提升技术能力,又理解企业生产逻辑,综合职业素养自然更贴近岗位需求。 


问答四




江南都市报记者: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同时也是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负责人,李沐老师,您是如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开展课程建设的,请介绍下您的课程建设经验?


李沐:

作为《急危重症护理学》这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的负责人,我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开展课程建设。 

在课程设计上,我围绕护理行业“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核心精神,将课程体系拆解为“初心篇”“大爱篇”“生命篇”三大模块,每个模块都以“真实案例+价值引领”为抓手。比如以往讲“护理评估”,只侧重病史采集步骤、注意事项等专业知识点;现在我会把真实的病历改编成鲜活的临床故事,让学生跟着故事中的患者病情变化做评估,引导他们意识到:护理评估不只是“盯病症”,更要“见患者”,理解患者的痛苦与需求,这才是护理的温度所在。

尤其在“生命篇”教学中,我总会分享自己亲历的故事,在我们科室曾经收治过一个严重脑外伤的小男孩,入院时已经深度昏迷,医生都说能苏醒过来的可能性比较小,他的父母抓着孩子的手不肯放,说哪怕有一丝希望都不能放弃;我们也暗下决定,只要孩子还有一口气,就不能当“旁观者”。那时起,每次护理措施完毕,我们都会轻柔孩子的手心和他说话,还在孩子耳边放一台收音机,循环播放他所喜爱的动画片主题曲。有天凌晨,我给他做护理的时候,突然发现他的眼皮动了一下,起初以为是眼花,后来反复确认,确实是微弱但明确的反应。不久之后,孩子终于苏醒过来。

多年后,一位考上护理研究生的学生给我发信息,说正是这个案例让他坚定选择危重症方向,立志成为一名不光会抢救生命,更会用真心焐热生命的护理人。


问答五




凤凰网记者:作为拥有多年思政教育经验的高校辅导员,请问董玉婷老师,您如何利用多学科专长和自身多元身份优势,做到因材施教,助力每个学生找到自身成长方向,实现个性化的成长与发展?


董玉婷:

我觉得因材施教,其实就是针对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下功夫——帮他们挖出身上的亮点,再把这些优点放大。 我会给每个学生建一份“成长档案”,还会为他们画专属的“个人画像”,跟不同学生交流时也会用不同的方式。我也常把自己“拆开来用”:需要倾听学生心事,就拿出心理老师的耐心;聊职业规划,就带出创业导师的激情;谈情感共鸣,会用文艺生的感性;分析问题时,又能拿出理工科的逻辑,学生需要哪方面的支持,我就提供哪方面的帮助。 

之前有个学生,编程能力很强但特别不自信。我就推荐他进了工作室,作为指导老师,我陪着他一起研发养老机器人。后来这个项目不仅在全国比赛里拿了奖,他还成功被推免为研究生,整个人也变得越来越自信。我的这些不同身份,也像是发现学生闪光点的“不同窗口”。比如有个学生成绩在中下游,自己也挺迷茫的,但我发现他在音乐创作上很有天赋。刚好我是合唱队的指导老师,就鼓励他在迎新晚会上表演自己的原创作品,当时他站上舞台,眼里的光根本藏不住。之后我还帮他做了职业兴趣和职业性格测试,给了他一些创业方面的建议。现在,他已经成了小有名气的独立音乐制作人。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温暖的陪伴,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向上生长。 


责任编辑:

  • 筑牢“开学季”校园安全防线

  • 摩崖石刻 再现课本里的九江

  • 感受科技魅力 体验创新乐趣

  • “血月”现身夜空引关注

  • 筑牢“开学季”校园安全防线

  • 摩崖石刻 再现课本里的九江

  • 感受科技魅力 体验创新乐趣

  • “血月”现身夜空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