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基层人大代表沃野里的民生答卷
晨曦微露,柴桑区人大代表陈凤娥早早来到新塘乡前进村新建的高标准农田田埂上,察看项目二期的进展。“陈代表,又来‘巡田’啦!这新整的地就是不一样,水能直接流到田头,机器下田也顺溜,方便多了!今年收成肯定好!”田垄边,早起耕作的村民王大爷笑着打招呼。陈凤娥笑着回应,弯腰捧起一抔湿润的新土,脸上写满了欣慰。作为前进村的干部,这片土地倾注了她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心血。
陈凤娥与前进村的缘分始于1992年。从供销社售货员的细致服务,到2000年成为村值班干部扎根基层,再到2009年勇挑前进村党支部书记重担,陈凤娥一干就是12年。岗位在变,脚步却始终扎在泥土里。当选区人大代表后,这份为民初心愈发滚烫。在村民眼里,她是那个“有事就找”的贴心人。村民吴大妈还记得自家房屋漏雨时,是陈凤娥第一时间协调帮忙修缮,“她就像对待自家事一样上心。”
陈凤娥深知,知识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把“金钥匙”。工作再忙,她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工作之余,2012年她重拾书本完成中央电大农业经济管理大专学业,2022年又开启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本科征程。从田埂到“云端”课堂,这份对自我提升的执着,正是她引领村庄不断前行的底气。她常把学到的知识用在村民议事会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政策、分析市场,让乡亲们听得懂、用得上。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陈凤娥的履职足迹深深印在田间地头。她推动的每一项基础设施完善、每一次产业结构优化,都源于对村民“急难愁盼”的精准把握。前进村三组、五组曾长期受灌溉难题困扰,共用一条渗漏严重的土渠,“天旱时抢水,脚板都跑烂了;争水时吵架,嗓子都喊哑了,邻里关系都闹僵了!”村民的痛诉,让陈凤娥暗下决心解决这个“心病”。她随即深入田间走访农户,卷起裤腿丈量渗漏渠段,熬通宵整理翔实的数据和方案,最终形成《关于加快前进村农田水利改造的建议》提交人大。“这不仅仅是修条渠,是修通村民的‘心渠’,更是保住大家的‘饭碗田’!”她带着这份执着,多次跑部门沟通协调,最终为项目争取到足额资金。
项目施工期间,她几乎天天泡在工地,协调解决问题。当汩汩清水通过新建的U型渠流进干渴的农田时,村民们的笑容里满是踏实:“再也不用为抢水吵架了!”这条“民心渠”不仅化解了邻里矛盾,更成为后续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利基石。这份源于泥土、成于坚持的履职情怀,让她先后获区“优秀人大代表”“创业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她的身影,如同点亮村庄的一盏灯火,既映照着为民初心,也照亮了乡亲们奔向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心。
在陈凤娥的带领下,前进村正经历着嬗变。她积极推动惠民项目落地,争取并落实综改资金1000余万元,让村庄面貌焕然一新:220盏明亮的路灯像一串串珍珠镶嵌在村道上,彻底告别了村民“摸黑行路”的历史;茶园里新装的62盏路灯,不仅照亮了采茶工清晨采摘的路,更让茶农刘大哥心里亮堂:“以前摸黑采茶,现在好了,茶青也能及时送出去卖好价钱!”那2400米平坦的产业园道路,让运输农产品的卡车司机老刘直竖大拇指:“路修好了,颠簸少了,货物损耗降低了,跑一趟能节省不少时间!”
与此同时,陈凤娥带领村民科学规划种植结构,1700余亩水稻、270余亩棉花、1100余亩油菜的合理布局,在田垄间描绘出增收新图景,切实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看着连片长势喜人的作物,种粮大户老赵信心满满地说:“跟着村里的规划走,技术有人教,销路有人找,收入有保障!”
从阡陌交通的改善到沃野良田的升级,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到一盏盏照亮归途的路灯。夜幕降临,村道上的点点灯火如繁星闪烁,映照着村民归家的笑脸,也映照着陈凤娥眼中那份对乡土深沉的爱与责任。她以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朴素身影,生动诠释着何为“心系乡土,振兴有路”。
(徐帅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黄梦如)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