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直播间》|开学季!教你远离“花斑蚊”传播的基孔肯雅热
九江新闻网讯 金秋九月,各地托幼机构、中小学和高校陆续开启新学期,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跳着走进教室的身影,是校园里最鲜活的风景,也是家长心中最踏实的期待。但在南方海西地区,这个开学季却藏着一个“隐形威胁”——有一种由“花斑蚊”传播的虫媒传染病,正悄悄盯上免疫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们,它就是基孔肯雅热。
很多家长可能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可一旦孩子被感染,不仅会出现持续高热、关节剧痛,还可能影响正常开学节奏。9月5日,九江市妇幼保健医院本部发热门诊负责人、儿童呼吸专科诊疗组长徐丹丹副主任医师做客九江新闻广播,带大家全面认识基孔肯雅热,教家长和孩子们如何在开学季做好防护,远离这份健康风险。
徐丹丹,副主任医师,本部发热门诊负责人、儿童呼吸专科诊疗组组长;擅长小儿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尤其对反复喘息、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疾病、慢性咳嗽、呼吸衰竭等疑难危重症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能熟练掌握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儿童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等多项专科技术,在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精彩介绍】
一、认识疾病:基孔肯雅热与校园高危原因
1、基孔肯雅热是什么病?
答:大家可以把基孔肯雅热理解为一种由“花斑蚊”(也就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基孔肯雅病毒。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最初在非洲流行,之后不断扩散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
我国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适合病毒快速传播的蚊媒活跃期长,存在“输入性病例-本地传播流行”模式。2010-2019年,我国发生4起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继发本地病例,其中2010年广东东莞、2019年云南瑞丽发生聚集性疫情。2025年7月,广东佛山发生境外输入继发聚集性疫情。
2、孩子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会不会影响学习生活?
答:孩子一旦被带毒蚊子叮咬,潜伏期1~12天,常为3~7天。最典型的就是突然发高烧,体温能到39℃甚至更高,还会伴随明显的关节痛——比如手腕、脚踝等多个对称性分布的远端小关节,严重的疼起来可能让孩子没法正常走路、握笔,连上课坐着都难受。部分孩子还会出皮疹,多在躯干、四肢出现,偶尔会有乏力、头痛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成骨细胞功能受损、骨质破坏,并可引发全身性感染和多器官损伤。而这些症状一般会持续几天到一周不等,虽然多数孩子能逐渐恢复,但发病期间没法上学,还得承受身体不适,对学习和生活影响挺大的。
3、基孔肯雅热的易感染区是哪里?
答:基孔肯雅热易感染区主要集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以及中国的部分省份,根据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被列为基孔肯雅热流行风险Ⅰ类地区,聚集性疫情风险相对较高;而咱们江西等地为Ⅱ类地区,有一定聚集性疫情发生风险;
4、校园为什么会成为基孔肯雅热的“高危区”?
答:校园之所以容易成为基孔肯雅热的“重灾区”,主要有三个关键原因:
第一,校园里的“蚊子产房”太多。您想啊,教室窗台的花盆托盘、绿化带里的积水槽、食堂角落的水桶,甚至体育器材室旁的旧轮胎、卫生间的地漏缝隙,只要积了水,就是伊蚊产卵的好地方——伊蚊一生都离不开水,哪怕是小水洼、饮料瓶里的一点水,都能孵出蚊子幼虫。
第二,孩子活动集中,病毒易扩散。校园里孩子多,课间在操场跑、在走廊玩,一旦有一个孩子被带毒蚊子叮咬,蚊子再叮其他同学,病毒可能几天内就传到整个班级,甚至全校。
第三,暑期外出带来的输入风险。很多家庭暑假会带孩子去旅游,比如广东、云南这些有过疫情的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如果孩子在当地被蚊子叮咬,回来后没及时发现症状,再到学校里被蚊子二次叮咬,就可能引发本地传播,这是咱们特别需要警惕的。
5、这种疾病一旦感染如何治疗?能自愈吗?
答:基孔肯雅热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①关节疼痛明显者,建议卧床休息,受损关节应制动,避免负重和剧烈运动(如爬山、长跑等),防止加重关节损伤。
②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不退者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急性期关节疼痛不能忍受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要避免用于有肝病或转氨酶升高等禁忌证的患者)。急性期过后关节仍疼痛者可使用局部外用贴剂,也可考虑红外线等物理治疗。皮肤瘙痒者可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或炉甘石洗剂外用。
③也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基孔肯雅热属于中医湿温范畴,病因为蚊虫疫毒,发病初期表现为卫分证,部分患者可传入气分或出现卫气同病,核心病机是风邪袭表、湿毒蕴热。急性期可以选择清热化湿,疏风透疹的药方;恢复期根据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方药。还可以中药沐足、放血疗法、中药熏洗、中药湿敷等中医外治法。但中医的治疗方法需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药和疫苗,那是不是意味着“防”比“治”更重要?
答:是的,目前基孔肯雅热还没有专门的抗病毒药,也没有可用的疫苗,没法像感冒那样靠吃药快速“治好”,所以“不让蚊子叮、不让蚊子生”是最核心的防控办法。只要把蚊子控制住,切断传播链,孩子就基本不会有感染风险,这比发病后再处理要有效得多。
二、校园防护:学校/幼儿园如何织密“防护网”
7、既然防蚊是关键,那学校作为孩子待得最久的地方,该从哪些方面入手防控呢?具体要怎么做?
答:清除学校积水是关键,清积水要做到“不留死角”,尤其是这几个重点区域:
①教室和功能室要重点查花盆托盘、饮水机接水盘、空调冷凝水桶,每天放学前一定要倒空积水,用布擦干,避免残留水分;如果班里有绿植,建议改用沙土种植,或者用密封的浇水壶,别让托盘积⽔。
②操场和绿化带要清理树洞、石穴里的积水,废弃轮胎要么处理掉,要么打孔排水;排水沟里的落叶、杂草要及时清,避免堵塞积水;像花坛里隐藏的空水杯、塑料袋这些杂物,也要捡干净——这些东西下雨后很容易存水。如果是景观池这种没法清空的积水,就得定期投放灭蚊幼剂,抑制幼虫生长。
③宿舍和食堂方面,学生储物柜底部、阳台花盆要每天检查,洗碗池滤网别堵着积水;食堂后厨的积水桶必须加盖密封,超过48小时不用的话,一定要把水倒空,避免蚊子在里面产卵。
长效管理上,建议让中高年级学生当“班级灭蚊小卫士”,每天课间查教室积水;后勤部门每周五做一次全校排查,记个“清零台账”——哪个位置清了多少积水容器、有没有遗漏,都写清楚,这样才能确保积水不反复。
8、除了清积水,学校在孩子的健康监测上,有没有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比如晨午检时要关注哪些症状?
答:健康监测核心是“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重点做好三件事:
一是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班主任每天早晚要测孩子体温,一旦发现“发烧(≥39℃)+关节痛”或出皮疹的孩子,一定要多问一句“最近有没有被蚊子叮?有没有去过外地旅游或周围有基孔肯雅热病人?”如果孩子请假,尤其是说发烧、出疹的,要通过家长群追问清楚——比如“12天内有没有去广东、云南,或者东南亚这些地方?”要是怀疑是疑似病例,立刻让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同时报给校医和属地疾控中心,千万别拖延。
二是严格隔离要求。确诊或疑似的孩子,必须隔离到“病毒血症期”结束,简单说就是从发病开始算,至少隔离7天,而且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才能解除防蚊隔离——这期间要避免孩子再被蚊子叮,不然蚊子再去叮别人,会继续传播病毒。
三是重点人群监测。对疫区归来的学生建立“健康观察档案”,连续监测7天。比如孩子从疫区回来,7天内别去公园、草丛这些蚊虫多的地方;家里要每周清一次积水,像花盆托盘、废旧瓶罐都别放过;孩子要是发烧、关节痛,别先想着“是不是普通感冒”就送学校,一定要先就医,还得告诉班主任“有没有被蚊子叮过”,这些细节能帮我们更早控制风险。
疑似病例处理:立即让家长带医、报告校医和疾控中心,说明隔离要求(发病后不少于7天、体温正常24小时)。
三、家庭防护:学生和家长的“个人防护三部曲”
9、校园防护到位了,家庭防护也不能少。家长和孩子日常该怎么做好个人防护?
答:家长和孩子可以记住“三部曲”,简单好操作:
第一步是外出防叮咬,物理+化学双保护。上学时尽量让孩子穿浅色长袖上衣和长裤——伊蚊喜欢盯深色衣服,浅色能减少蚊子注意;户外活动前,比如课间操、体育课,在孩子暴露的胳膊、小腿上涂驱蚊液,选含避蚊胺(DEET≥10%)或派卡瑞丁(Picaridin≥10%)的,儿童建议选派卡瑞丁,刺激性更小,记得按说明涂,每隔几小时补一次。另外要避开伊蚊活跃时段,上午7-9点、下午4-6点蚊子最多,课间尽量让孩子待在有纱窗的教室或走廊,别在绿化带、垃圾桶旁边久留。
第二步是居家防蚊,清理+隔离都到位。每天检查家里的积水:花盆托盘要擦干,鱼缸水3天内没换就换掉,废旧轮胎、瓶罐要么倒置,要么密封起来;家里要装密纹纱窗,网眼别超过1.2mm,不然蚊子能钻进来,睡前检查蚊帐有没有破洞,别让蚊子藏在里面。如果蚊虫多,可以用电蚊拍补漏,或者在客厅、卧室喷低毒杀虫剂(比如氯氟醚菊酯),喷完关窗30分钟,通风后再让孩子进去。
第三步是疫区归来特殊处理,别存侥幸心理。如果暑期带孩子去过东南亚、南美,或者国内的广东、云南等疫区,回来后第一时间告诉孩子班主任,配合填《外出健康登记表》;接下来7天每天给孩子测体温,询问孩子有没有关节痛,检查孩子身上有没有出疹子;外出时一定要穿长袖、涂驱蚊液,别去蚊虫多的地方;一旦发现孩子发烧,立刻去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时一定要跟医生说“近期去过疫区”“有蚊虫叮咬史”——这能帮医生快速判断,避免误诊或延误处理。
10、误区:“平时感觉没蚊子,不用清理积水”→ 伊蚊卵可存活3个月,积水是“潜在隐患”?
答:这是特别常见的误区,一定要纠正。伊蚊的卵特别“耐活”,哪怕积水干了,卵也能在容器里存活3个月,等下次下雨或再积水,立刻就能孵出幼虫。现在没看到蚊子,不代表没有“潜在隐患”,只要积水在,过几天就可能长出新蚊子,所以清理积水必须常态化,不能等看到蚊子再做。
11、给市民做个温馨提示。
答:基孔肯雅热可防可控,而且防控并不复杂,核心就是“学校守好环境、家庭做好防护、发现症状早报告”。比如学校多清一次积水,家长多给孩子涂一次驱蚊液,孩子发现不舒服多跟老师说一句——这些小行动连在一起,就是保护孩子健康的“防护网”。希望老师和家长都能重视起来,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安心学习,不用被蚊子和病毒困扰。(九江市妇幼保健医院供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