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市委十二届十六次全会精神•经济一线蹲点调研】塔水桥村“72”变

时间:2025-09-13 16:39:41 来源: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九江日报社 九江市广播电视台)九江新闻网
图片

凌晨4点半,天蒙蒙亮,八里湖新区塔水桥村的寂静中已传来轻微的脚步声——叶林利揉了揉惺忪的眼,简单洗漱后换上耐脏的工作装,驱车向村子驶去。车窗外,曾经坑洼的村道已铺上平整的沥青,路边悬挂的“产业兴旺 生态宜居 乡风文明 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宣传板在朦胧晨雾中格外醒目。她脑海里盘算着当天的事:无花果种植园得浇足水,要采摘分拣预订的订单,乡情家园酒店的订餐还得提前布置,这些事连着村里的产业,也牵着村民的好日子。

图片

抵达塔水桥村农业生态园时,晨曦刚在天边晕开浅金色,紫红色的无花果挂满了枝头。这片曾经闲置的10亩荒地,如今已种满无花果树,有5亩进入盛产期。八里湖新区赛城湖街道塔水桥村党支部书记,皮肤晒得黝黑的叶林利正和5名村干部熟练地扛起水管给果树浇水。“去年这时候,地里还光秃秃的,现在每天能摘100多斤果子。咱们是人工除草,不用农药和除草剂,每天的订单都排满了。”她话音刚落,不远处传来村民舒莲花的笑声——这位曾因身体问题无法外出务工,只能靠家里小菜园维持基本生活的村民,如今正蹲在果树下采摘,竹筐里的果实堆得冒尖。“全靠村里带头!现在在园里打工,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日子踏实多啦!”

图片

等露水渐渐被阳光晒干,装满果实的竹筐在田埂上排成了队,顺着新修的宽敞沥青路运往村委会便民服务站分拣点。她和同事们围坐在一起,挑出品相不佳的果实,仔细称重打包。“村里的无花果不设起送门槛,市区免费配送,之前有人问‘一斤能不能送’,说没吃过想尝尝,我们送过去后,他们办公室的人尝了都觉得好,当场就定了60多斤。我们还种了10亩桃园,今年也卖得很好。等种植技术和口碑销路都做好了,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种植。现在村民路过分拣点,都会进来问问销量,大家都把这产业当成自己的事。”路过的村民黄燕也主动停下脚步,挽起袖子帮忙打包。

图片

这片无花果园只是塔水桥村生态产业的一角。如今村里通过无花果园、桃园、共享菜园、钓龙虾基地和餐饮等项目,每年能带动5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村集体经济也随之水涨船高:2023年村集体收入63万元,今年截至8月底便已达到60万元。曾经“守着土地没盼头”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

图片

处理完无花果订单,叶林利顾不上喝口热茶,又往乡情家园酒店赶。这座1900 平方米,有着5D全息光影宴会厅的酒店,在2022年前,还是一所闲置的学校。村“两委”接手后,8月1日重新开业便迎来“开门红”:8月营业额达38万元。进入9月,酒店转向会议培训和团餐为主,仅第一周就接了3场会议培训,还预订出5场婚礼。酒店直接带动了15名村民就业,以前在外务工的刘元梅,现在在酒店当领班,每月能挣4000元:“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老人孩子,村里给咱们办了件大好事!”

宴会结束后,叶林利和村干部们一起收拾宴会厅,统计酒店食材采购量,又急忙赶回村委会,为村民耐心讲解医保缴费流程,上门调解邻里矛盾……夕阳西下时,天气渐渐凉爽,叶林利又扛着除草机来到田间。这里有一片30亩的共享菜园,辣椒、茄子、西红柿挂满枝头,五颜六色的蔬菜相映成趣。“这片共享菜园很受欢迎,已经承包出去很多。顾客有空可以自己来打理,村里也会雇村民长期照料,既能增加村集体收入,也能带动村民就业。”她一边除草,一边介绍。

图片

“没抢到赣超联赛门票的乡亲们,晚上可以到文化广场来看直播。”叶林利在朋友圈吆喝了一句,当晚就来了1200多名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晚上的球赛,热闹非凡。这座文化广场曾是村里的闲置空地,如今装了电子大屏,添置了健身器材,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爱的去处。叶林利声音洪亮又满含热情:“乡亲们,今晚咱们一起看球赛,也趁机说说咱们塔水桥村的新变化——无花果丰收了,大家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村里的酒店红火了,办宴席、搞培训都方便;以前坑洼的村道修宽了,晚上出门路灯也亮了;就连想看球赛,咱们广场的大屏都能满足,再也不用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她的话刚说完,台下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村民叶珍铜笑着喊道:“叶书记说得对!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我也打算回来开个烧烤店,守着家就能挣钱,谁还愿意往外走啊!”这话引得大家纷纷点头,都说现在村里环境好、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图片

暮色中,叶林利的身影与劳作的村民、丰收的作物、整洁的村道构成一幅温馨的乡村画卷。塔水桥村的蜕变,是八里湖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八里湖新区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探索多元化产业发展路径:徽洲村以食用菌种植为突破口,打造联村富民产业项目,建成智能出菇房12间、冷库2间,日产秀珍菇约2000斤,带动15名村民就业;排山村创新集体“三资”经营模式,采取发包、租赁、入股等间接经营方式,引进鹤问湖酒厂、智慧大棚等项目,实现村集体经济从“零收入”到2024年45万元的跨越。如今的八里湖新区,各村都有特色产业,村道平整宽阔,文化广场上常有村民跳广场舞、下棋,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新貌处处可见。


记者手记:





从凌晨的晨雾到傍晚的路灯,深入接触塔水桥村,我看见的不仅是一名村干部的忙碌日常,更是一座村庄从“沉寂”到“鲜活”的生动轨迹。

蹲在无花果分拣点,看村民们笑着打包果实,忽然懂了“以点见面”的深意——这个小村庄的改变恰是八里湖新区乡村振兴的生动切片。荒地长出“致富果”,废弃学校变酒店,闲置空地变文化广场,村集体经济从“没盼头”到8个月超60万元,这正是八里湖新区产业赋能的缩影。

正如徽洲村的智能出菇房、排山村的集体经济突破,塔水桥村的烟火气里藏着八里湖新区的振兴逻辑:让每村有特色产业,每户有增收门路,每个角落都满是生活的盼头。这,就是八里湖新区交出的民生答卷。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商乐/文 刘家/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