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爱情圣山的IP养成记
时间:2025-09-15 08:55:30
来源: 当代江西
用一帧银幕,唤醒沉睡千年的浪漫;办一场电影周,让爱情从回忆走向当下;织一张文旅网,让爱情IP长出产业生态。庐山用了千年时间,把爱情酿成了自己独有的味道。
作者 | 李梦玉 汪峻
题图 | 新人在婚姻登记处“登报”宣告喜讯
九月的庐山,云雾还带着夏末的湿润,总裹着几分别样的温柔。街心公园的露天银幕前,老两口牵着孙辈的手,仰头看着《庐山恋》里张瑜和郭凯敏的青涩模样;在不远处的微型影棚,小情侣定格属于他们的爱情蒙太奇,在移步换景中“跟着电影去恋爱”——这样的画面,成了庐山秋日里最寻常的风景。很少有人会想到,这座以“雄、奇、险、秀”闻名的山川,竟会用“爱情”这个柔软的主题,在文旅市场的红海里闯出一条独特的路。庐山的爱情IP,不是一蹴而就的营销噱头,而是一段跨越千年的文化长卷,被时光慢慢晕染出今天的模样。庐山的爱情基因,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植根于千年文脉的自然生长。早在魏晋时期,这片山水便成为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的载体——陶渊明在庐山脚下写下《闲情赋》,以“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的细腻笔触,将爱情与自然意象融为一体;李白五访庐山,在“君寻腾空子,应到碧山家”的诗句中,勾勒出夫妻相守的清幽图景。彼时的庐山,爱情是散落在诗文里的浪漫碎片,是文人精神世界的私人表达,尚未形成具有公共认知的文化符号。直到1980年电影《庐山恋》的出现,这份浪漫才从诗文里走出来,变成所有人都能触摸到的记忆。在思想解放初期,影片中石破天惊的银幕第一吻,不仅打破了文化表达的禁忌,更将庐山的自然风光与爱情叙事深度绑定。更关键的是,庐山恋电影院在此后45年不间断放映《庐山恋》,创造“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吉尼斯纪录,庐山与爱情的关联从银幕延伸到现实场景。游客来到庐山,不仅是观赏山水,更是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情朝圣”——影院里循环播放的影片、座椅上镌刻的情侣名字、周边售卖的主题纪念品,共同将抽象的爱情情感,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留存的具体场景。至此,庐山的爱情符号完成第一次跃迁:从诗文里的私人浪漫,变成具有公共记忆的文化标识。庐山的故事,始于爱情,见于山水,融于千年文脉;庐山的故事,始于电影,又不止于电影。而随着消费需求的升级,单一的“银幕记忆”已难以满足游客对深度体验的渴望,基于景区消费人群迭代造成的“文化代沟”也在不断扩大。基于江西、九江和庐山历届政府的远见卓识,2020年首届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诞生,标志着庐山爱情符号的第二次跃迁。它巧妙地以“爱情”为魂,以“电影”为媒,将文化、旅游、音乐、潮玩等多元要素深度融合,通过经典影片展映、爱情主题论坛、沉浸式打卡活动等多元形式,将“爱情”从一部电影的标签,扩展为覆盖全年龄段、全体验场景的文化主题。特别是第六届电影周提出的“庐山,做你的爱情靠山”口号,更是精准击中当代人对稳定情感的向往,将自然山水的“雄伟可靠”与爱情的“安全感”形成心理关联,让爱情符号从“怀旧记忆”转向“当代共鸣”。庐山打造爱情名山IP,并非简单的“蹭热度”,而是基于对文旅产业规律、消费者心理、区域经济发展三重需求的精准把握,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运营逻辑。第一层逻辑,是文化稀缺性的差异化竞争。国内名山大川众多,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为特色,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禅之地,庐山若仅凭自然景观,很难脱颖而出。而“爱情”这一主题,具有独特的稀缺性:一方面,《庐山恋》的历史地位无可替代,为IP打造提供了独家记忆点;另一方面,爱情是人类共通的情感需求,不受地域、年龄、文化差异的限制,能够最大范围吸引客群。这种差异化定位,让庐山在名山大川的红海竞争中,开辟出“爱情名山”的蓝海市场。第二层逻辑,是情感共鸣驱动的体验升级。当代文旅消费的核心,已从“看风景”转向“找感觉”。庐山爱情IP的运营,始终围绕“情感共鸣”展开。从最初的庐山恋电影院“沉浸式观影”,到第六届电影周推出的“‘为什么不’敢爱打卡计划”,本质上都是在构建“情感场景”,营造“当下感”。这背后,其实是对游客心理的精准把握。现在的人出门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更想找一个能“走心”的地方。庐山的聪明之处,就是把爱情从抽象的情感,变成了可体验的场景——你可以在打卡点勇敢表达,在露天影院重温经典,在主题餐车吃一份“爱情甜品”。当游客参与其中,就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成了庐山爱情故事的一部分。第三层逻辑,是文旅融合的产业价值转化。IP的最终生命力,在于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价值。数据显示,第六届电影周期间,庐山风景区游客量明显增加,景区内餐饮、住宿、文创产品消费需求大幅提升。这种增长并非偶然,而是IP带动的消费链条效应——电影周吸引游客前来,主题打卡活动延长停留时间,限定甜品、文创产品等衍生商品提升消费额度,甚至周边城市也能共享客流红利。更重要的是,爱情IP的打造,让庐山打破了“季节魔咒”——庐山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时时处处洋溢着浪漫的气息,而爱情主题的活动(如情人节特别策划、冬季浪漫雪景打卡),让“淡季不淡”成为可能,有助于实现全年客流的均衡分布。以山川为引,以光影为念,以万爱为愿,从2020年首届的“时光之恋,庐约而至”,到第六届的“跟着电影去恋爱”,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已逐步发展为集电影展映、主题论坛、明星互动、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盛会,展现了跨越种族、民族、地域的爱的浪漫、温暖与力量。庐山叠翠,光影含情。爱情名山IP也已不再是孤立的文化标签,而是逐步打造出专属的“庐式浪漫”,朝着成为爱情电影创作的大本营、爱情电影营销的主阵地、爱情电影成长的新坐标的目标前进。从最初聚焦《庐山恋》单一IP,到如今构建爱情电影的多元矩阵,庐山不断丰富爱情主题的内涵。恰逢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和爱情电影《庐山恋》上映45周年,本届电影周举办专家论坛,精选20部国内外经典爱情影片展映,既致敬经典,也探索当代情感表达的新可能,重塑银幕内外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时代星光・影像图片展”展示的未面世珍档、影人封面,也为IP增添了“文化厚度”,让爱情主题与电影史、文学史形成联动,提升IP的专业度与权威性。除了不断丰富IP内涵,庐山还着力于拓展体验场景。早期的爱情体验,集中在庐山恋电影院等少数点位。如今,整个庐山已成为沉浸式的大型爱情影院——仰天坪的打卡装置、仙人洞的互动活动、街心公园的露天放映,甚至山间的步道、观景台,都被赋予爱情元素。这种“全域场景”的打造,让游客“处处见爱情,时时有体验”。线下联动,线上火热。电影周发布会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等媒体的全方位报道,在13个平台同步直播,覆盖粉丝超1亿,累计观看量近800万,让庐山爱情IP的传播突破地域限制。这种“全国性传播+区域性体验”的模式,让庐山爱情IP的影响力超越景区本身,将江西文旅的整体形象与“浪漫”“品质”等标签绑定。用一帧银幕,唤醒沉睡千年的浪漫;办一场电影周,让爱情从回忆走向当下;织一张文旅网,让爱情IP长出产业生态。庐山用了千年时间,把爱情酿成了自己独有的味道。它告诉我们,好的文旅IP,从来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对文化基因的唤醒,对游客情感的共鸣,对产业生态的构建。或许未来,当人们提到爱情,就会想到庐山;提到庐山,就会想起那份藏在山水里的温柔。这,就是一座山最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