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好人榜】37载以“站”为家 一片“丹”心写忠诚——记南昌铁路局九江车务段九江北站扳道长胡丹
今年59岁的胡丹是南昌铁路局九江车务段九江北站扳道长,入职37年来,他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风雨无阻,默默无闻却又如磐如石扎根这里,以“站”为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稳稳地把控着铁路上的扳道,确保火车转轨变道安全,创造了扳动道岔零失误的优异成绩。
“九江北站曾是个大站,高峰时,日装达250车。那时,四个班次轮流倒班,虽然干一天休三天,实则非常辛苦。调车作业、机车转线,工作日几乎只能睡1小时。”回想以前,胡丹历历在目,自1989年脱下军装穿上铁路蓝衬衫后,他就一直从事铁路扳道工作。这也是车站最繁忙的一个岗位,操控火车的转轨变道,进出库频繁,看似简单,实则关乎列车安全,每一次道岔的转换,全靠手动扳道臂力,容不得半点差错,他丝毫不敢马虎大意。37年里,胡丹从扳道员起步,历经连结员、调车长,再到扳道长,无论岗位如何变换,“安全”二字始终是他心中的定海神针,正是这些无数次的默默工作,胡丹每次都把看似平凡的工作,做到了精准极致,才确保了每一趟列车进出的安全。
每年七八月份,热浪滚滚,铁皮在烈日下暴晒,表面能达到60摄氏度,一身汗过去,立马就烤干,只留下一层白花花的盐渍。冬天的江风带着湿气,如刀割骨。扒在车梯上推进瞭望、摘接风管时,手冻得麻木,雨雪灌进袖子,但为保障铁路安全,胡丹从未退缩,总是冲锋在前。
1991年除夕,九江遭遇罕见冻雨,道岔连杆结冰卡死。凌晨两点,他拿着防滑草垫、揣着热水瓶,蹲在道岔旁,每隔10分钟就用扳手敲击冰凌,用热水不停地浇灌磨盘防止冻住,在5副道岔间来回奔波。当清晨的太阳冉冉升起,行车作业安全无虞,他的棉裤却冻成硬壳。这样的“守夜”,在他37年的职业生涯中无数次上演。
2008年抗洪抢险,一列满载救灾物资的列车需要紧急编组,胡丹在雨中趴在车厢连接处,用手电筒一寸寸检查车钩对位,在暴雨中守了4个小时,确保45节车厢零误差连接。
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他背着50斤消毒设备,对车站各处消杀。“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让组织放心,在群众需要时站出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坚守”二字有了温度。
随着城市交通大发展,九江北站也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昔日繁忙的舞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一个美好家园”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九江北站片区更新改造工作,将其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期项目统筹推进,并成功入选为全国老旧火车站及周边街区统筹实施更新改造试点的5个城市之一。
随着改造项目的逐步推进,北站即将关停,年轻同事纷纷离开,去往周边站点。货运量虽骤减,人手却更紧缺。班次从四班变成三班,再到如今的两班倒,工作量剧增。但胡丹选择留下,陪老“站”友站好最后一班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职责使命,九江北站1916年就投入运营了,我这里工作了这么多年,贡献了我的青春年华,我对这个地方有深厚的情怀,也深爱这里。”胡丹说,九江北站不仅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更是见证了城市时代的变迁。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他爱这里的初心不变。等到长江文化公园三期建成后,他会经常来到这里重温奋斗岁月,感受九江变迁。
“愿长江之畔的新公园,记住每一段安全抵达的旅程。”这是胡丹在日志上写的一句话,既饱含着他对铁路的深情,对安全的执着,也是他37年见证城市发展的缩影。(见习记者 刘思茹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包四华)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