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叙旧迎归客 精神铸魂启新程
江风叙旧迎归客 精神铸魂启新程
——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动综述
金秋时节,九江长江岸线叠翠流金,九八抗洪广场的纪念碑在晨光中愈发挺拔。二十七载岁月冲刷,未减英雄记忆分毫。8月30日,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动在九江九八抗洪广场正式启动,九八抗洪一线战士、亲历群众与全市各界代表齐聚,在影像回溯、实物见证、故事讲述中,重燃那段“人在堤在”的峥嵘岁月,让伟大抗洪精神在浔阳江畔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这不仅是一场跨越27年的重逢,更是一次城市精神的“寻根之旅”,活动以多元载体编织起“铭记-传承-践行”的闭环,让“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精神内核,成为九江加快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强劲动力。
在重逢叙旧中温热英雄岁月
8月30日,九八抗洪广场上,鲜红的旗帜与“欢迎英雄回家”的横幅交相辉映,江风拂过,仿佛在轻声诉说当年的生死与共。启动仪式现场,市委书记刘文华的话语饱含深情,更满含敬意:“回望1998年那场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抗洪斗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让九江人民历历在目;一个个向险而行的身影,让九江人民为之动容;一张张刚毅坚定的面孔,让九江人民铭记在心。”随后,他连用五个“忘不了”,将所有人的思绪拉回到那段众志成城、军民同心的岁月。
江西省委原常委、省军区原政治委员、原一军一师九八九江抗洪部队指挥员陶正明的回忆将众人拉回到那段惊心动魄的时光:“官兵们昼夜奋战,装运沙袋、封堵管涌,危急时刻奋不顾身跳进江水中与洪魔搏斗,创造了又一个抗洪抢险奇迹。”
抗洪纪录片中,泥浆裹身的战士、呐喊筑堤的军民、雨夜巡堤的身影……影像与记忆重叠,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在场所有人的眼眶都渐渐湿润:原来那段“用生命守护家园”的历史,从未远离。
走进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历史的温度在指尖可触。26名刚被录取的市直中学准军校生在玻璃展柜前驻足良久,一名学员轻声感叹:“以前在课本里读‘人墙护堤’,总觉得是遥远的故事;今天看到这些实物才知道,那是英雄们真的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洪水!”年轻的眼眸里,有震撼,更有对“英雄”二字的全新注解。
在薪火传递中扎根精神根脉
“洪水像暴怒的巨龙,撕咬着千里堤坝,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舞台上,身着迷彩服的孩童们动情演绎情景微剧《又见到了您》,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坚定。为了贴近角色,他们主动放弃暑期休息,一遍遍在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凝视战士们满身泥浆的影像,把“坚持”二字从台词里念进心里,再刻进骨子里。
“我们要演的不只是一个故事,更是要让抗洪精神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带队老师徐艳的话,道出了活动“以文化人、以情润心”的深意。这种精神的传承,早已在九江大地上多点开花、纵深扎根。
九江祥生馨逸酒店董事、总经理张玲玲出资助力活动筹备,并调配车辆保障后勤接送。看着老英雄们泛红的眼眶,她更加坚定了信念,并表示明年若活动再启,还将继续参与,把抗洪精神发扬光大。
如今,抗洪精神已成为九江思想教育的“必修课”:纳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重点内容,列为党校干部培训核心课程,融入基层党组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重要环节;全市党员干部、青少年开展现场教学,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初心;抗洪英雄走进校园,以“开学第一课”为载体讲述奋斗故事,让“坚韧不拔”的种子在青春里发芽。
“1998年的洪水,把抗洪基因刻进了九江人的血脉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石志轩感慨,“如今通过这些活动,这份基因像蒲公英的种子,飘向九江的每一寸堤坝、每一条河流、每一个社区、每一颗心脏,在新时代里愈发鲜活、愈发璀璨。”
在全媒传播中激荡精神共鸣
当“英雄回家”系列活动点燃的抗洪精神火种,从九八抗洪广场蔓延至城市各个角落,九江的精神共鸣正以更鲜活的形态生长。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9月13日晚,赣超小组赛最后一轮,现场2.8万名球迷齐唱《为了谁》,熟悉的歌词与历史画面交织,瞬间将现场气氛拉回27年前军民携手共抗“洪魔”的壮举,让赛场变成了传递抗洪精神的“露天课堂”。“第一次在球赛现场唱这首歌,看着绿茵场上的表演,突然明白‘为了谁’的答案,是为了家园,为了同胞,为了身后的每一个人!”球迷王超激动地说,这场表演的“精神共鸣”,比比赛本身更让人难忘。
这份由“英雄回家”活动催生的共鸣,更离不开媒体力量的串联与放大。作为此次活动精神传播的“主力军”,九江市融媒体中心(市文化传媒集团)高度重视,将活动作为传递城市温度、弘扬精神根脉的核心任务来抓。活动启幕当日,班子成员全员参与,从英雄们的行程引导、需求响应,到访谈交流、故事采集,全程陪同、全程服务。班子成员还深度参与报道内容策划,确保每一个版面、每一篇报道都能精准传递“英雄回家”的感动与“精神传承”的力量。
在中心(集团)的统筹推动下,旗下全媒体矩阵以“立体化呈现、沉浸式传播”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纸媒、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全维度报道体系,让抗洪精神通过多渠道、多形态走进千万人心中,其中,九江日报、浔阳晚报、长江周刊更是制作特刊或专版宣扬抗洪精神。新华社、新华网、光明网、江西日报客户端、江西交通广播、江西财经广播等1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同步转发,全网总浏览量突破千万人次。
“虽未亲历1998年的风雨,但读着英雄们的故事,还是忍不住流泪。”网友“浔阳之子”的留言道出千万人的心声,“这就是中国人的凝聚力,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在精神赋能中奋进发展新程
英雄们此次归来,看见的早已不是当年的“抗洪战场”:昔日被洪水侵袭的江堤,如今已是绿意盎然的生态画廊;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崛起为宜居宜业的现代新城;长江岸线褪去“工业锈带”,换上“生态绿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最美岸线”;九江更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这一张张亮眼的“发展答卷”,正是九江以抗洪精神为动力,写给时代、写给人民的答案。
精神的力量,转化为守护安澜的“硬核实力”。如今的九江,已建成覆盖江、河、湖的智慧防汛监测系统。在5月举行的“安澜 2025”防洪度汛实战演练中,科技赋能的防汛能力让人惊叹:无人机精准抛投沙袋,工程船快速封堵管涌,应急队伍高效响应,这与1998年靠人力扛沙袋、靠手电筒巡堤的场景,形成了跨越时空的鲜明对比。
“当年靠血肉之躯扛,现在靠科技赋能防,但‘人在堤在’的信念,从来没变!”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精神传承的本质:变的是防汛手段,不变的是“敢于胜利”的勇气与“众志成城”的底色。
长江之水奔涌不息,抗洪精神薪火永续。2025九江市“英雄回家”弘扬伟大抗洪精神系列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它点燃的精神火炬,却永远照亮着九江的奋进之路。这座被英雄守护过的城市,正带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底气,怀着“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信念,在加快打造“三个区域中心”、建设“一个美好家园”的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更多属于新时代的“九江答卷”,续写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余超)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