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双峰小学探索“1+2+N”校本作业提质增效新路径
九江新闻网讯(谭文武)在教育“双减”深化推进与教辅材料规范管理的关键时期,如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同时有效提升育人质量,成为摆在所有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九江市双峰小学以专项治理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将落实教辅新政与深化教学改革紧密结合,构建并实践以校本作业资源建设为核心的“减负增效”新路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内涵发展之路。
系统建构:“1+2+N”模式,推动作业从“量”到“质”的嬗变
作业,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关键环节。双峰小学深刻认识到,简单的“减量”并非目的,“提质”才是根本。学校提出“1+2+N”作业设计与管理模式,系统重塑作业生态。
“1”本配套作业本:严控课外作业来源,要求教师深度研读课时目标,将唯一配套的免费作业本中的习题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环节,或作为随堂练习,或作为课后精练,确保基础性作业当堂消化、有效巩固,从源头上杜绝额外教辅的涌入。
“2”类校本作业:针对配套练习的局限性,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通过选编、改编、创编,自主开发“阶段性练习”与“专题性练习”两类校本作业。前者紧扣单元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进行系统梳理与巩固;后者针对学科重难点、学生易错点进行专项突破,实现了对学习过程的精准补给和因需赋能。
“N”种创新作业: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分层作业、实践性作业、长周期项目式作业等多元形式。这不仅丰富了作业样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综合素养的提升,使作业真正成为激发潜能、展现个性的舞台。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作业管理从简单的“禁”与“减”,升级为科学的“导”与“优”,实现了作业功能从“被动完成任务”到“主动促进发展”的转变。
凝聚共识:“三个想明白”,筑牢校本作业建设的思想根基
任何改革的成功,首先源于思想的统一。校本作业建设之初,学校面临的最大挑战并非技术,而是教师的理解与认同。双峰小学精准施策,通过分层动员、案例剖析,引导全体教师深入思考,做到“三个想明白”:想明白这是规范教辅管理的“治本之策”:使教师认识到,校本作业是规避违规风险、响应政策要求的主动作为,能为学校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想明白这是深化“双减”的“必然之举”:让教师理解,告别“题海战术”式的粗放外购教辅,转向基于学情的精准校本作业设计,是实现“减负提质”的关键路径。想明白这是素养导向育人的“应有之义”:引导教师看到,校本作业能更紧密地对接课程标准,设计富含情境与思维含量的任务,驱动学生从知识记忆走向能力提升与素养形成。
深入的思想动员,成功地将教师从改革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力军”,为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双轮驱动:“方案+教研”,构建可持续的保障与创新机制
为确保校本作业建设不是“一阵风”,而是可持续、能迭代的系统工程,学校构建了“制度保障”与“教研支撑”双轮驱动机制。
制度保障明确有力:出台《优质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工作方案》,做到“三个明确”——人员安排明确,要求骨干教师带头,全员参与,并与考核挂钩;时间节点明确,确保作业研发与教学进度同步;奖励措施明确,通过精神荣誉与绩效倾斜,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内驱力。
教研支撑深度融合:将校本作业建设深度嵌入学校特有的“逐雅悦研”校本教研体系。各教研组、备课组围绕课标解读、学情分析、作业设计开展专题教研,通过“集体备课+个人修改”的协同模式,分享教学智慧,解决作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产出了优质作业资源,更实现了师资水平的“软性均衡”与专业成长,使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循环改进:“编写—审定—反馈—优化”,闭环管理确保作业品质
品质是校本作业的生命线。学校建立了严谨的编写审定流程和动态优化机制。
科学编写,网格协作:按学科、年级成立“网格小组”,实行命题人、审题人负责制,并经过小组自审、交叉互审等多轮审核,确保内容科学、难度适宜、表述精准。
以赛促建,提升能力:通过举办单元作业设计暨试题命制比赛,聚焦核心素养,以命题改革反向推动教师深入研读课标、教材,提升专业设计能力。
多维反馈,持续优化:建立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参与的反馈机制。通过学生座谈、教师批改记录分析、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对作业量、难度、趣味性的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对反馈数据进行分析,用于修订作业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形成“教学—作业—反馈—改进”的良性闭环,使作业与教学深度融合,相互促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的书面作业量明显减少,但学习兴趣更浓,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曾经的“焦虑”逐渐被对学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所取代。校本作业已成为连接高效课堂与有效巩固的重要纽带,为实现“减负增效、减量增质、减压增信”的目标提供了强大助力。
九江市双峰小学的探索表明,落实教辅新政绝非简单的“一禁了之”,而是倒逼学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深化教学改革的契机。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校本作业体系建设,学校正将政策要求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基础教育减负提质提供可借鉴的“双峰样本”。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