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草编技艺之韵、探美育融合之道——九江小学美术教研组寻非遗进课堂新方向
九江新闻网讯(刘真 吴丹)国庆期间,九江小学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专程前往九江湖口草龙传习所,刚一进门,便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口草龙第四代传承人喻远莉老师的草编作品深深吸引,一场聚焦传统草编技艺的研学与探索之旅就此拉开帷幕。
老师们走进传习所,仿佛置身草编艺术的奇妙世界:各类草龙作品错落摆放,既有威风凛凛、形态完整的大型草龙,也有精巧别致、便于把玩的迷你龙饰,无论是龙鳞的细腻纹路,还是龙骨的立体架构,都清晰展现着传统技艺的精湛与深厚积淀。在与喻远莉老师的交谈过程中,令人记忆犹新的是,她始终立足湖口本土特色探索创新,将本地水域常见的鱼、虾、鸟、蟹等生灵形象融入草编创作,这些作品不仅造型栩栩如生,还带着几分憨态可掬的趣味,让古老的草编技艺与家乡的生活场景紧密交融,绽放出全新的时代活力。
在随后的交流中,喻远莉老师结合实物演示,向老师们详细讲解了湖口草龙的文化脉络与技艺要点。据介绍,湖口草龙俗称 “谷龙”,其技艺起源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到明清年间达到鼎盛,2008 年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湖口先民祈求丰收、向往安康的民俗情怀。从筛选优质稻草、用开水浸泡软化,到运用编、插、织、嵌等传统技法塑造形态,老师们近距离观摩每一个制作环节,亲身感受 “一根普通稻草蜕变为精美艺术品” 背后,匠人所付出的心血与蕴含的智慧。
之后的研讨环节,大家围绕草编技艺的传承与应用展开深入交流。九江小学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结合小学美术教学的实际需求,认真倾听喻远莉老师对传统技艺创新发展的见解,尤其关注湖口特色草编的创作逻辑,以及草龙编织中适合引入课堂的基础技法,为后续探索 “非遗 + 美育” 的融合路径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这次传习所之行,不仅是一次技艺学习,更是一次思想启发,让我们真切看到了非遗在传统与创新碰撞中的鲜活生命力。” 九江小学美术教研组代表说道。未来,九江小学美术教研组将系统梳理此次研学收获,把湖口草龙等非遗元素有机融入美术课堂教学设计,为非遗与美育的深度融合筑牢基础,让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小学美术教育注入更多创意灵感,帮助学生在感受传统技艺之美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艺术素养。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