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赋能新农人 技能点亮振兴路——记九江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
农民要丰收,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是关键,而高素质农民培训正是为农民打开知识大门、提升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9月中旬,由九江市农业科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市级)专题培训班圆满落幕。这场为期10天的培训,不仅为九江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注入了“数字赋能”的新思维,更让不同背景的参训学员满载而归。通过“课堂深耕理论+实地观摩实践”的模式,搭建起跨区域、跨群体的交流合作平台,成为九江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的生动实践。
“老行家”“新农人”同堂本次培训的学员既有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多年的“资深玩家”,也有刚返乡创业、充满活力的“农二代”,不同经历的学员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从事托管服务8年的庐山市某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王江水,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田管家”,但随着数字化农业的快速发展,他渐渐感到“本领恐慌”。“以前靠经验就能管好几百亩地,现在客户都问能不能用大数据监测作物生长。”王江水说,此次培训的数字化课程为他开阔了视野。
课堂上,省内专家详解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技术应用”,从智慧植保到产销对接的数据化管理,每一个知识点都精准戳中农户们的需求。现场教学中,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全程托管数字化闭环”模式,更让不少“老行家”找到了升级服务的模式。
与王江水不同,27岁的“农二代”汪建锋是带着“新想法”来参训的。他的父亲是种植大户,他去年刚接手家里的合作社,便想引入智能育秧技术,却苦于没有门路。“在外省智能育秧实验室,我亲眼看到全自动流水线1小时能育2000盘秧,成苗率还能稳定在95%以上。”汪建锋兴奋地说,“课堂上学到了粮油高产技术,实验室技术员还手把手指导,让我摸清了智能育秧的‘门道’。”培训期间,汪建锋还主动联系了实验室技术团队,邀请技术专家来指导。
学践结合见实效为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培训班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教学+讨论交流”的三维模式,让学员在学中悟、在践中得,确保每一项技能都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理论课堂上,既有相关政策普及,又有农业风险应对、金融与数据安全等内容。九江市农业科学院邀请了省内知名专家、教授,还有扎根本地的“土专家”,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案例,将复杂的理论转化为“听得懂、用得上”的实用技巧。尤其是专家现场演示如何通过App实现“地块管理、病虫害诊断、市场行情查询”,不少学员当场就完成了线上操作,直呼“方便又实用”。
如果说课堂是“充电”,那么实地观摩就是“提能”。培训班组织学员前往南昌、湖南等地的优秀社会化服务组织学习,让大家近距离感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前沿样板”。在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模式,让学员们看到了规模化服务。在湖南益阳智能育秧实验室,数字化育秧技术的“硬核实力”,更让不少人坚定了技术升级的决心。都昌县种植大户刘光林在观摩后,当即与南昌社会化服务组织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引进“订单销售”模式。
平台搭建促共赢除了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培训班还搭建了一个“学员互通、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课后的自由交流,学员们都积极分享经验、对接资源,不少人在培训期间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以前在村里搞服务,总觉得自己是‘单打独斗’,这次认识了这么多同行,以后遇到难题可以找大家交流了。”从事统防统治工作的一名学员表示,她和几位“农二代”学员约定,以后要一起探索“智慧植保+直播带货”的新模式。
培训结束后,全体学员通过考勤、课堂表现、实操考核的综合评定,顺利获得《高素质农民培育结业证书》。在《培训效果反馈表》中,“内容实用”“收获满满”“希望多办”成为高频词。九江市农业科学院工作人员表示,将继续做好培训“后半篇文章”,让“懂技术、会经营、善服务”的高素质新农人队伍不断壮大,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程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