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小学:惜粮“童”行!把“粒粒皆辛苦”种进萌娃心田里
九江新闻网讯(曹明翔)十月的风携着桂香漫进教室,恰逢第45个“世界粮食日”,一位特别的“家长老师”胡语汐小朋友的妈妈,带着满箱“惊喜”走进九江小学甘棠湖校区一年级(1)班的教室。没有生硬的道理说教,没有枯燥的知识灌输,一场以“节约粮食·拒绝浪费”为主题的班会,用童趣与温度,带孩子们解锁粮食的“成长密码”,让“珍惜”二字,悄悄在童心间生根。
听一场粮食的成长故事,才懂每一口饭,都藏着不简单的时光
活动开篇,“家长老师”笑着举起手:“今天要带大家赴一场‘种子的奇妙旅程’,看看小种子怎么变身餐桌上的美食!”随着短视频缓缓播放,屏幕里,黝黑的泥土中冒出嫩绿的芽尖,纤细的禾苗在风中拔节,金黄的麦穗压弯枝头,最后化作碗里喷香的米饭、手里松软的面包。孩子们的小脑袋紧紧挨着,眼神里满是惊叹,偶尔响起小声的议论:“原来大米小时候是这样的!”“农民伯伯弯腰割麦子,肯定好累呀!”
视频落幕,“知识小问答”便成了孩子们的“主场”。“谁能说说,粮食从田里到我们的小碗里,要经过哪些步骤呀?”问题刚落,一只只小手便像雨后春笋般举了起来。“要给种子浇水!”“要把长好的麦子割下来!”稚嫩的回答里藏着认真,“家长老师”一一肯定,随后拿出提前准备的小麦播种对比图,左侧画面里,农民弯腰弓背,手中的种子顺着指缝撒向田野;右侧画面中,大型播种机缓缓驶过,种子均匀落入土壤。“不管是过去的手工播种,还是现在的机器播种,每一步都离不开人们的用心。”孩子们盯着图片,小脸上渐渐少了嬉笑,多了几分郑重。
紧接着,“家长老师”化身“故事讲述者”,用温柔的语调说起小麦的“成长故事”:“小种子埋进土里后,会怕干旱,农民伯伯就顶着太阳去浇水;会怕杂草抢营养,伯伯们就蹲在田里一棵一棵拔草;还会怕虫子捣乱,伯伯们就细心守护。等麦子成熟了,收割、搬运、晾晒,哪怕是晒粮食时遇到下雨,都要赶紧抢收,生怕粮食发霉。”孩子们听得入了迷,有的小朋友轻轻攥紧小拳头,小声说:“以后我再也不剩饭了,不能浪费农民伯伯的汗水。”
从“好奇触摸”到“懂得心疼”,孩子的成长,藏在每一个小细节里
最让孩子们雀跃的,莫过于“粮食猜猜乐”环节。“家长老师”拿出5种粮食作物水稻、大豆、高粱、玉米、小麦,邀请孩子们上台“摸一摸、猜一猜”。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一位小朋友说: “这个圆圆的黄黄的,我觉得是豆子。”“家长老师”惊喜地说道:“哇!你真棒!这就是黄豆,我们吃的豆腐、喝的豆浆就是这种粮食做的。”还有小朋友问:“这个红红的,圆圆的,是红豆吗?”“家长老师”回答:“它很像红豆是吗?不是哦,红豆颗粒要更大一些。其实呀,这个是高粱,红红的高粱可以做成很多糕点哦!”紧接着有位小朋友突然说:“这个两头尖尖的,有壳的是大米吗?”“家长老师”表扬说:“对啦,你观察得真仔细,这就是刚刚视频当中出现的稻谷,去壳加工后就是我们每天吃的大米。还有小麦、小米,这些都可以做成我们每天吃的各种美食,都是粮食!”小朋友们认真听着“家长老师”对粮食的介绍,认真观察着粮食的品种。
欢乐的氛围渐渐沉淀,“家长老师”拿出一组照片:餐桌上浪费的饭菜、垃圾桶里被丢弃的半块点心、半碗米饭。“这些被扔掉的食物,本来能让远方吃不饱饭的小朋友多吃一顿热饭。”她又用孩子们能听懂的语言,轻轻讲述数据背后的故事:“现在全球有38个国家的小朋友面临饥饿,其中非洲就有23个国家,他们可能一整天都只能吃到一点点东西,甚至连一口热粥都喝不上。”听到这里,教室里安静下来,有小朋友举手说:“我以后打饭只打自己能吃完的,不够再跟老师要。”“我还要告诉爸爸妈妈,做饭不要做太多,避免浪费。”
“世界粮食日”的课堂会结束,但“珍惜粮食”的约定,要陪孩子慢慢长大
活动尾声,“家长老师”告诉孩子:“就如诗歌《悯农》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所言,从现在起,大家一起定下‘节约小约定’:吃多少盛多少,不挑食、不剩饭;不随意丢弃点心、牛奶;看到身边人浪费粮食,主动轻轻提醒。”最后,孩子们一起朗读“节约粮食小卫士”6句口号,并让孩子们记住,“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珍惜粮食,从我做起!
一场短暂的“家长进课堂”,却为孩子们的“世界粮食日”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家长老师”胡语汐小朋友的妈妈,没有用轰轰烈烈的形式,却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让孩子们读懂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更让“珍惜粮食”的种子,悄悄在童心深处扎下根、发了芽。相信这份小小的认知,会慢慢养成日常的好习惯,让孩子们用每一次“光盘”,守护每一粒来之不易的粮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