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中国》江西篇|今天17:00开播,青山为笔,碧水为墨,探寻大美江西的生态诗篇
当长江十年禁渔的号角吹响,这条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开始了世纪性的生命深呼吸。而在长江中下游南岸,江西──这片被誉为“生态模范生”的红土地,正以青山为笔,碧水为墨,在鄱阳湖的涟漪间、赣江的奔流中,写下一封封给未来的“绿色情书”。
10月13日-17日,每天17:00,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CCTV4)探访类纪实节目《生态中国》江西篇全新上线,邀您跟随生态体验小分队的脚步,走进大美江西,看乡村里的生态振兴,访长江生态经济带的转型之路,赏绿水青山里的美丽家园。

十年禁渔:
江豚归来时,渔民有了新“航向”
“江豚的微笑,是检验长江生态的温度计。”

在江西庐山市与余干县的鄱阳湖畔,曾经的渔火点点,如今已化为岸上的万家灯火。十年禁渔,不仅是给长江水生生物的休养生息,更是一场关于共生智慧的全民启蒙。

长江的每一次潮涌,都在回应这份守护──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止跌回升,越冬候鸟数量接近历史峰值。十年禁渔,不是等待,而是还江于鱼,还水于清,让江河湖水焕发新生。

吉安市青原区庐陵湾将“产业锈带”修复为“生活秀带”,成为城市文旅“后花园”;安福县福海公园以“绿色矿山+文化地标”模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泰和县千烟洲用“立体农业”破解红壤荒山困局,实现生态经济双赢。
黄桃甜、鱼头鲜、古樟贵……
绿水青山结出的“致富果”
井冈山神山村的森林覆盖率达95%,这不仅是生态屏障,更孕育出了“黄金果”。漫山遍野的黄桃带动户均年增收2万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红土地上结出硕果;遍布新干县的竹子成为这里致富的新途径,17家“以竹代塑”企业用翠竹撬动3亿年产值。那些出口全球的竹产品,是中国发往世界的“绿色请柬”。钓源古村的2.7万棵古樟,不仅是“无蚊村落”的天然屏障,更通过VEP(特定地域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变身近20亿元生态资产。生态经济让千年文明活成了村民共富的优质资产。
永丰油茶是华东“油库”明珠,有亚热带季风的滋养,五十余万亩油茶林绵延。年产万吨茶油,绿果变“金果”,助农户年增收万元。守生态、富百姓,是赣中绿色发展典范。

万安县,以“万安鱼头”金字招牌引领养殖、美食、科技等全产业链,通过“塘育湖出”的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实现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
峡江县破解林业瓶颈,与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共建全省首个林业科创平台。主攻林药、林菌种苗培育,填补全省玉木耳种植空白,落地近30项科研成果,繁育千万株优质种苗。带动就业增收,开辟林地增产、林企增效、林农增收的绿色新路。
科技织就保护网
大鲵归来见证生态修复奇迹
在靖安县九岭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首个遗传身份明确且野外稳定繁殖的大鲵纯种种群的发现,是生态修复最动人的注脚。靖安水质综合指数排名全省第二。400多尾大鲵的游弋,得益于靖安县对水生态的保护。当港背村村民从“砍树人”变成“护林人”,3公里河道经营权在“两山”平台完成首笔交易,生态价值在惬意的竹筏漂流间熠熠发光。
在鄱阳县莲湖乡的鄱阳湖水域,绿翅鸭自在游弋。这不仅是当地生态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体现,也吸引了更多候鸟在此“安家落户”。环鄱阳湖各保护站在候鸟越冬期开展的“逢八监测”,为候鸟栖息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昌县姚西村被称为“中国莲花第一村”,这里种植的千亩莲田,2016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最大的莲池”。每一朵莲花,都扎根在生态价值的沃土中。从唐朝飘香至今的通芯白莲,在科技赋能下绽放新彩——广昌太空莲,不仅带富当地百姓,还推广到全国80%的白莲产区。近30家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让广昌白莲以200多种产品的形式“绽放”在世界各地。
同样值得惊叹的还有抚州市东乡区生态文明示范村,通过改善村容、发展“渔光互补”“稻鳅蛙共作”,并坚持“生态留白”,将“生态优先”融入乡村振兴。
制度为笔,生态为卷:
揭开江西的这一抹绿色
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有自然禀赋的“先天优势”,更有制度创新的“后天发力”。为守护绿水青山,江西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密码”: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让抚河源的清澈溪流有了明码标价的“转账凭证”;依托水资源优势,广昌县完成全省首例在国家水权交易平台的水资源取水权交易,为生态资产穿上金融铠甲;创新生态司法实践,将法庭设在鄱阳湖畔的破坏现场,以“以劳代罚”唤醒环保自觉;更有全民参与的守护网络,从江豚保护协会到古树“树保姆”生态文明的种子在赣鄱大地生根发芽。

这片红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都在诉说着同一个理念。最好的发展,是让后代既能翻阅历史的诗篇,也能触摸呼吸着的青山。
10月13日—10月17日
CCTV4每天17点档
《生态中国》江西篇
一同解码生态中国背后的中国智慧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