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邮政所撬动大就业
在永修县三角乡邮政支局,王小梅借助智能招聘终端,轻松对接上了县城一家企业的保洁岗位;零工骆宗银不识字,也不会用智能手机,却靠着邮政就业之家在一年内接到近百单零活;周强通过白槎镇邮政代收点,顺手提交一份就业登记后,第三天工作就找上门来……王小梅、骆宗银、周强的求职故事,离不开永修县人社部门的另辟蹊径——利用“邮政+就业”,靠着将遍布城乡的邮政网络转化为就业服务的“毛细血管”,破解了各乡镇普遍存在的“企业招工难、群众就业难”的双重困境。
“绿衣使者”变身“就业红娘”
过去,县级就业服务常常面临着“上头热、下头冷”的尴尬:工作人员有限,难以常态化深入每一个村落;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设施相对陈旧,信息更新不及时;最需要就业服务的回流农民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往因信息闭塞而错失良机。
就业服务如何突破“人员短缺、设施陈旧、信息不畅”的壁垒?
转机源于对现有资源的重新发现。永修县人社部门敏锐地捕捉到,中国邮政因“村村通网点、户户连邮路”,拥有着任何其他系统难以比拟的独特优势。那些绿色的邮局网点正是打通就业服务“末梢循环”最现成、最可靠的“经络”。
“我们为何不借助这张深入肌理的网络,把服务送下去,把信息收上来?”这一构想,成为了永修县破解就业服务困境的起点。
以邮政网络为“经络”,搭建起城乡全覆盖的就业服务新网络。永修县人社部门由此创新推出“一核双链”机制,与中国邮政永修分公司展开合作,联合在邮政网点挂牌成立“邮政就业之家”,串联乡村服务链与邮政站点链,构建“城区15分钟、农村15公里”服务圈。
服务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下沉”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永修县邮政大楼,全新升级的县级就业之家宛如“智慧大脑”,智能招聘屏实时滚动展示千余个岗位,政策咨询台涵盖就业与邮政代办服务。截至目前,永修县各乡镇的21个邮政服务网点全部融合为标准化就业之家,在昔日寄包裹的柜台旁,新增了求职登记本与技能培训手册。
在永修县涂埠镇邮政就业之家零工市场,蓝底白字的“暖心驿站”格外醒目。这里提供免费热水、应急药品和休息座椅,为零工们提供休憩之所。装修工老张在智能终端前,通过人脸识别查询当日零活岗位,“以前在马路边等活,现在来这里看岗位,风吹不着、雨淋不到,还有法律专家帮忙维权。”
据介绍,涂埠镇邮政就业之家零工市场日均服务零工200余人次,岗位匹配效率提升40%。在全县,各邮政就业之家联合采集10789户务工家庭档案、1026条企业用工信息;创新推出“邮政+就业”特色服务包,将社保代办、创业贷款咨询融入邮政日常业务。
“现在村民来寄土特产,顺便就能咨询岗位信息,一举两得!”永修县三溪桥镇邮政支局所长李建国笑着说。
从“人找岗位”到“岗位找人”
从邮寄信件到邮寄岗位,从邮政网点到就业港湾,在永修县,“邮政就业之家”不仅仅是一个信息采集点,更是一个功能齐全的服务站。
邮政所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之余,多了几个“新身份”——就业信息宣传员、政策快递员和需求采集员。他们精准摸排回流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的学历层次、工作经验、技能证书、就业意向,家庭情况等关键信息,使就业服务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式的根本性转变。
如今在永修县,就业服务网络如邮路般四通八达。从覆盖范围看,实现了“1个县级中心、18个乡镇就业之家、29个村级就业之家、21个邮政就业之家、9个零工市场”的布局,行政村服务覆盖率达100%;在服务效率方面,岗位匹配时间从3天缩短至8小时,群众满意度达96%,已带动1.2万零工就业,2300名游子返乡。
“就业服务就像邮路,只有通到家门口,才能真正暖民心、惠民生。”正如永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淦细明所言,这张由“邮路”编织的就业网络,正成为赣北就业服务新名片,承载着千万求职者的梦想,迈向更广阔的未来。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孔颖)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