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涌活水 鲈鱼跃金波——柴桑区涌泉乡黄洞村探索陆基渔业发展新模式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柴桑区涌泉乡黄洞村的陆基养殖基地时,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仔细检测着水温、溶氧量等关键数据,一个个直径数米的蓝色圆形养殖桶中,山泉水通过管道源源不断地注入,成千上万尾鲈鱼在清澈的水中欢快游弋。
这里曾是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如今,通过大力发展陆基渔业,黄洞村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村集体经济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美丽蜕变。
陆基渔业引领产业转型
2019年,黄洞村还是个产业薄弱、人口外流的偏远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转机发生在乡贤刘章顺回村担任发展带头人之后,他带领村“两委”班子规划经济发展路径,成立泰邦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农业产业项目。“我们看准了陆基渔业的发展前景,特别是村里优质的泉水资源,为养殖高品质鲈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刘章顺说,“从此黄洞村开启了陆基渔业发展的新征程。”
创新模式彰显资源优势
黄洞村因黄沙洞得名,山涧中日夜涌出的优质山泉水,常年保持适宜水温,水质清澈甘甜,富含矿物质。这些曾经白白流走的泉水,如今成为发展陆基渔业的宝贵资源。
村里引进的陆基圆池循环水养鱼新模式,具有节水环保、高产高效、操作简便等优势。所有养殖桶采用集中供氧方式,过滤后的循环水不断流入池中,再通过底部管道排出,经沉淀、杀菌、生物净化等多道工序处理后循环使用。“一个直径8米的陆基圆池可高密度养殖6000多尾鲈鱼,大大提高了养殖效率,而且泉水养殖的鲈鱼肉质特别鲜美。”技术负责人刘义说,“这样的养殖方式不仅节省空间,将宝贵的山泉水充分利用,还大幅降低了人工成本,从投苗、管理到捕捞,仅需2人就能完成整个养殖过程。”
政策支持突破发展瓶颈
在陆基渔业发展过程中,黄洞村得到了多方支持。2024年,借助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区契机,柴桑区将黄洞村列为陆基渔业重点扶持对象,投入专项资金3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政府的资金支持就像及时雨,为我们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燃眉之急。”项目负责人表示,这些资金被用于购买养殖设备、完善水处理系统等,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益和生产效率。同时,在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农业农村部门也给予了全方位指导,帮助村里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陆基渔业专业人才。
链条完善提升综合效能
黄洞村并没有满足于单一的水产养殖,而是以陆基渔业为支点,发展“渔菜共生”和集“特色养殖+绿色种植+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培训研学+社会实践”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陆基渔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大力发展配套产业,种植优质水稻、绿色果蔬等农产品,形成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黄洞村的陆基渔业、渔菜共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仅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让特色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让集体经济焕发新的生机。
(张锐敏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程静)
责任编辑: